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創新建設“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系統,持續深化市場監管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工作,促進信用信息要素的共享和流動,助推誠信建設工程,提升監管效能,促進統一大市場建設。
打通四級數據資源,實現信用信息全歸集。依托“協同監管平臺”,打通自治區、市、旗縣區、鄉鎮蘇木(市場監管所)四級數據資源,實現信用數據高效全量歸集和共享。在系統原有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歸集的基礎上,對投訴舉報、食品抽檢、質量認證、產品信息、行政約談、社會監督等涉及信用指標數據進行全量歸集共享。截至目前,系統共歸集行政許可信息86203條,行政處罰信息39373條,投訴舉報872條,食品抽檢6297條(其中:不合格抽檢信息143條),質量安全管理信息525條,為信用風險分類精準監管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建設三級協同監管系統,全面實現跨部門綜合監管。按照抽查檢查高效協同的要求,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40個市本級部門、240個旗縣區部門、48鄉鎮蘇木(市場監管所58個)跨部門聯合監管系統。建立40個市本級統一制定,旗縣區和鄉鎮蘇木統一執行的523個抽查事項清單和抽查指引,實現全市“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核心要素“三個統一”(系統統一、清單統一、指引統一)。補充開發重點檢查、專項檢查、飛行檢查等功能,集合建設風險預警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系統,不斷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建立二級全領域標簽分類系統,實現經營主體精準畫像。對全市監管對象實行標簽式管理,為每個監管對象建立信用檔案,促進形成部門聯合監管目錄。對不同領域、不同監管部門等設置關鍵性一級標簽,根據需要進一步設置行業、區域、特點等二級標簽,市本級部門統一管理標簽,并對二級標簽建立屬性,一線監管人員可根據主體情況變化修改標簽屬性內容。通過多維度標簽賦值,實施“標簽式”管理,打通40個行業主管部門市、旗縣區、鄉鎮蘇木(市場監管所)三級監管對象數據,對經營主體“精準畫像”,提高監管精度。截至目前,已建立26大類、163個標簽項,賦值經營主體31369戶,為18萬戶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這種“標簽式”管理方式不僅打通了各行業主管部門與各級監管對象的數據壁壘,還為后續實施差異化監管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統一建立多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系統,不斷提高監管效能。按照靈活多樣、普遍適用,復雜模型后臺建、簡單模型自主建的原則,由市本級統一建設各部門各監管領域的信用分險分類“專業領域”模型。截至目前,農牧、交通、醫療保障等30個部門建立信用風險分類模型32個,確定風險等級經營戶28669戶,確定專業領域風險等級經營戶840戶。通過建立專業風險分級分類模型,確定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經營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等級,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重點監管與信用監管融合推進,實施差異化監管,增強監管靶向性,實現監管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監管效能,減少監管擾企,為企業營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