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套大地,陽光熱烈,草木葳蕤,處處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空中俯瞰,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萬畝大田宛如一塊綠色的巨型“畫布”,玉米、小麥、辣椒長勢喜人。
走在臨河區狼山鎮田間地頭,一眼望去,連片的麥田“綠波”蕩漾。
……
一年來,我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號工程”,大力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并爭取到整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試點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標準農田建設“加速鍵”,助力現代農業駛入“高速路”。
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提質擴良田
農田高標準,豐收底氣足。
炎炎夏日,在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團結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挖掘機、吊車等多臺機械同時作業,工人們正在加緊鋪設管道、平整路面。“今年烏拉特后旗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3.3萬畝,目前田間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不耽誤農民種地澆水。正在進行的井房、泵站、主干路等配套工程建設,計劃6月30日前完成。”項目經理王瑋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我們農民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把路修寬、地弄平整,讓地塊變大,我們種地更加方便了。”巴音寶力格鎮團結村村民閆永常高興地說。
一年來,我市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一主題,動員全市上下從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產量等全鏈條全流程用勁發力。堅持大破大立,集中連片。創新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設水利工程、統一營造防護林;將耕地重新分配),大力推行“一戶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驗收后明確運行管護主體,建管并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支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為促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堅持機制創新,提高效益。市政府安排以獎代補資金5000萬元,對項目建設成效好、建設質量高、建后管護到位的旗縣區給予獎勵補助,充分調動縣鄉兩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市級統籌、旗縣區和市直部門分工負責工作機制,農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嘎查村黨支部書記、蘇木鎮長、農牧部門負責人、旗縣區政府“六方”簽字選址立項,民主推進規劃設計。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面對面宣傳政策、一對一指導服務,組織農民外出觀摩、示范帶動,引導群眾算清“投入和產出賬”“當前和長遠賬”,做到“5同意”(同意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調整、同意出工和植樹、同意社會矛盾自行解決、同意率達到85%以上)。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有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強化激勵考核,村民代表全程參與監督,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
打造“智慧田”
在臨河區雙河鎮進步村萬畝“5G+智慧種植”示范園區,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智慧管護系統讓農民“會”種田變成了“慧”種田,讓“科技興農”的美好愿景成為“谷糧滿倉”的民生實景。
據了解,園區在良田上運用了三套數字化全自動灌溉系統,精準配水、培肥、施藥,實現了“2335”的農業“四控”目標,即控藥20%、控水30%、控肥30%、節省人工50%。農民通過手機APP還能實現園區所有地塊閥門一鍵控制、實時監控,“人在家中坐、水從田間流”已成為現實。
良田良技豐糧倉。一年來,我市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一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為農高區戰略顧問,共建河套灌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應用推廣中心、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地力提升、鹽堿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開展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行引黃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推廣土專家自主研發的便攜式滴灌設備,建成7個節水示范園區,總面積20萬畝。柔性引進院士專家團隊,研究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10余項,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鹽堿地改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榮登中國三農創新榜。成功舉辦第一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中國農大巴彥淖爾研究院在我市掛牌成立。此外,內蒙古成為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省區,將在我市實施整灌域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60萬畝。
農田集中連片,道路溝渠平整通暢,現代化設施設備廣泛應用,大型機械盡情施展……對于我市農民來說,春種秋收有著越來越多不一樣的體驗。
“澆水用滴灌,施肥有水肥一體化設備,遮陽網、保溫簾都是全自動的,瓜熟了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就會有客商來收貨。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我們發展智慧農業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說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處,杭錦后旗團結鎮民治橋村村民詹春霞由衷感嘆!
“這田光看著就讓人覺得舒心,莊稼種在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里,產量肯定低不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后,臨河區干召廟鎮迎豐村村民尚奮平樂呵呵地說,“如今地塊相連,大型農機可以敞開撒歡,種地輕松多了。”
建設高標準農田,釋放規模效應,農民成了最大受益者。
今年,我市搶抓國家新一輪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驗示范項目機遇,統籌抓好規劃編制、立項申報、協調爭取等工作,整區域推進國家試點項目,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實施農田基礎建設、土壤地力提升、深度節水控水、綠色農田建設、農田信息化建設、長效管護利用六大類19項工程,把全市1089.5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筑牢“河套糧倉”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