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科技創新是“制勝一招”。
三一重能131米陸上風電葉片在巴彥淖爾零碳數智產業園成功下線,刷新全球最長陸上風電葉片紀錄,風電葉片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滲透著科技創新因素;內蒙古草原鑫河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冷凍、重金屬沉淀、飽和硫酸銨鹽析等手段,成功集成提取出羊血中的凝血酶、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三瑞農科采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組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選育出的三瑞系列品種,具有豐產性高、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等突出特點,種植收益高于國外種子15%~20%……
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成果、一支支隊伍,勾勒出科技創新的“硬核成績單”。一年來,我市建立工作臺賬,制定“三項清單”,逐條逐項抓落實,不斷在“創新”這個時代命題上破局,在融入全局、服務大局,辦好兩件大事上展現科技創新新作為。
提升創新位勢能級
作為全國唯一雙主導產業的國家農高區,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通過創建“1+10+N”科創平臺,重點建設硬質小麥和肉羊全產業鏈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年產值近150億元。自主培育的“華蒙肉羊”新品種開創養殖新天地,“瘤胃膠囊”開啟數字養殖新模式,三瑞食葵系列新品種打破美葵壟斷成為農民致富金種子……在“新”的起點上,我市圍繞核心科技目標,開啟了一項項創新栽樹工程,一步步提升創新位勢能級。
一年來,我市緊抓科技突圍工程,揚長補短、雙管齊下,一方面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一院七中心”,在小麥、玉米、向日葵、肉羊等有基礎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上先行突破,另一方面憑借低碳能源、新型儲能、高性能復合材料等方面的發展基礎,著眼培育打造新質生產力,出臺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引進頂級專家或創新團隊,建立高水平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依托不斷落子的高能級平臺,巴彥淖爾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紛至沓來。一年來,我市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1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引進了一批院士專家團隊。堅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雙管齊下”,舉辦引才推介活動2場,使用事業編制剛性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131人。
擴大科創“朋友圈”
大科學時代更加講求多方合作、協同創新。從實驗室原始創新,到加速成果轉化、孵化扶持創業……我市科創“朋友圈”越擴越大。
一年來,我市派出代表團隊參加第30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與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進行深入交流,廣泛了解和學習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派出代表團隊參加第21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展示優質農畜產品,推動了農業高新技術轉化、落地。高質量承辦了第一屆巴彥淖爾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集聚9個國家農高區、12個科研院校的科技創新成果,發布了全市7項農牧業科技成果。
與江南大學合作共建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食品產業研究院,探索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促進我市與湖南農業大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建立辣椒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搭建“蒙科聚”巴彥淖爾分中心創新驅動平臺,設立成果發布和數據中心、服務中心,逐步推進技術經紀人、科技特派員、科研機構、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注冊平臺賬號,2023年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38項,合同成交額9923萬元……巴彥淖爾綻放的“科技之花”正在結出“發展之果”。
推動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
內蒙古康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一種從向日葵盤中同時提取果膠和蛋白質的專利技術,建成了世界第一條年產1000噸向日葵果膠示范生產線,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妝品和保健品領域;國內首套“智慧牧場肉羊養殖機器人系統”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試車成功并投入使用;農牧業等傳統產業在種質研發、綠色發展中煥發出新活力,生物制藥等新產業依托技術迭代擴大了產業圖譜……一項項科技創新的碩果,是我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縮影之一,也是我市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生動寫照。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為需求、彼此促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產業則是主陣地。一年來,我市在增強創新發展能力上下功夫,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建好用好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爭取上級專項資金8103.7萬元,全市財政科技支出2.61億元,同比增長29.88%。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5.66億元,同比增長10.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64.10億元,同比增速達49.88%,位居全區首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首次達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了109家,自治區科技領軍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深化“科技興蒙”行動,充分發揮國家農高區“國字號”創新平臺作用,聚焦農業節水控水、防沙治沙、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科技“突圍”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全面塑造巴彥淖爾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