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中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境旗縣。2023年,烏拉特中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全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旗,在祖國北疆構筑了一道經濟發展、文化交融、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亮麗風景線。2024年1月,烏拉特中旗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旗”。
紅石榴主題公園鳥瞰圖 通訊員 孫小惠/攝
高站位實施“政治引領”行動,筑民族團結之根。強化組織保障,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建立旗、蘇木鎮、嘎查村(社區)三級聯創責任體系,明確任務清單、完善考核機制、定期調度工作,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協調、社會廣泛參與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格局。強化機制建設,制定《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旗”實施方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分工方案》等指導性文件,推動創建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強化跟蹤落實,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政治考察、巡察監督、政績考核范疇,一體化、同步式督查問效、考核問責。
高標準實施“凝心鑄魂”行動,塑民族團結之魂。全覆蓋融入教育體系,注重干部教育,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必修課,課時占比提高到16%。注重學校教育,在中小學深入開展“八個一”系列活動,生動開展“開學第一課”“守望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學習會、班團隊會等活動,覆蓋師生1.5萬人次。注重社會教育,整合“百人百講”和“草原理論學習輕騎兵”等專業宣講團資源,組建宣講隊伍,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宣講170多場次,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多層次開展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以“籽籽相擁·同心筑夢”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節、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競賽等,承辦全市“籽籽相擁·同心筑夢”主題“十個一”工程現場會。充分利用烏蘭牧騎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深入挖掘“三千孤兒入內蒙”典型故事,踐行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溫情,歌舞劇《我的家鄉》入選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保護和傳承“烏拉特”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民族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命名為自治區蒙古族銅銀器制作文化之鄉。立體化搭建載體平臺,聚焦打響北疆文化品牌,成功創建自治區北疆文化研究院實踐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紅石榴民族團結主題公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江格爾傳習所,創建17個“8+N進”示范點。開設“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旗”等專題專欄,充分發揮烏拉特中旗融媒體中心公眾號、客戶端、廣播、電視、抖音、快手等平臺作用,通過圖文、音視頻等形式全方位解讀有關法律法規。
高質量實施“互嵌共融”行動,凝民族團結之心。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緊緊抓住青少年關鍵期,健全完善普通優質學校與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對口幫扶共建機制,建立結對幫扶5對、結對教師30對,讓各族學生共同成長、手足相親。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建成第三小學和第五幼兒園,實施第一小學、烏加河學?!八酿^一室”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補短板項目。廣泛開展“結對子”“手拉手” “心連心”“一家親”等群眾性交流活動,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目的地建設,全年接待游客93.1萬人次,旅游成為各族群眾增進交往交流的重要載體。高要求實施“共建共治”行動,夯民族團結之基。深化法治宣傳,全面實施“八五”普法,突出抓好民法典宣傳,開展“民族法治宣傳周”活動,增強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精準有效管理,建立旗、蘇木鎮、嘎查村(社區)三級民族工作網絡,推進“網格化+微治理”工作,配備940名專兼職網格員,將民族事務納入網格化服務管理,夯實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法治基礎。強化軍警民聯防聯控,全旗223名護邊員全部配備護邊員智慧服務終端,常態化協同部隊執行聯防聯勤任務,涌現出中國“十大優秀護邊員”楊東、“公安邊防部隊新時期群眾工作先進個人”蘇雅拉、自治區“十大護邊員”鋼巴圖等一批模范典型。提供法律服務,組建“草原流動法庭”,建立蒙古語文訴訟服務機制,開設雙語審理程序,為農牧民解決糾紛200余起,確保各族群眾享受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面。
高水平實施“富裕邊疆”行動,澆灌民族團結之花。開展“六聯共建”農牧“結親”,發揮自身區位優勢,精心打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農牧“結親”,組織12個蘇木鎮和93個嘎查村兩兩“結對”、農牧“結親”,圍繞組織聯建、生產聯促、活動聯誼、資源聯享、困難聯助、生態聯護“六聯共建”機制,全面構建“南農北牧、南草北飼、北肥南施、北繁南育”農牧循環體系,有力推動資源配置優化、種植養殖業結構調整、閑置資產盤活,實現農牧優勢互補、農牧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全旗各蘇木鎮、嘎查村開展各民族聯誼“主題黨日”活動100余場次,建立供需清單147條,發展特色農畜產業鏈13條。推進嘎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嘎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紐帶,推動基層黨建和產業發展“雙提升”、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加”。全旗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31家,帶動農牧戶3027戶,入社資金5928.53萬元,預計每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年均可增收10萬元以上,合作社社員的年回報率平均可達到20%以上。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積極爭取成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建設試點旗縣”,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發改委中央預算內興邊富民專項資金支持,實施了第一小學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建設、甘其毛都鎮集中供暖改造、客運站改造、海流圖鎮公共交通設施建設等24個民生實事項目,總投資8.07億元,實現邊境繁榮發展、邊民團結幸福、邊防安全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