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敕勒川,草色青青,牧歌悠揚,詩意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圖景。
日前,“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采訪團走進內蒙古。行走塞北草原,見證各族群眾團結和睦謀發展、共澆致富“石榴花”的生動場景。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守望互助、攜手奮斗,共譜繁榮發展的美好樂章。
工業新城迎來精彩“蝶變”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一首《草原晨曲》在包鋼“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回蕩。今年89歲的老包鋼人葛桂林向記者講述起當年祖國各地兒女建設包鋼的故事時,眼里閃著光。
65年前,內蒙古的第一爐鐵水從包鋼一號高爐流出,結束了內蒙古不產寸鐵的歷史,開創了新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工業發展的先河。在黨中央號召下,全國8萬多名建設者齊聚包頭,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跡。
“包鋼不僅見證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也譜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石榴籽心連心的生動贊歌。”葛桂林深情地說。
“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紅色基因依然在傳承。現在,現代化、信息化的生產和管理方式,讓煉鋼工人們從揮汗如雨的爐前,走到了聞不到煙塵味道的中控室里。稀土鋼、冷軋板、高速鋼軌……進入新發展階段,包鋼順應時代大勢和發展需求,正在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新包鋼。
如今的“草原鋼城”包頭,一座工業新城正在崛起。以智能制造為引領,包頭裝備制造正由普通裝備向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設備、增材制造等高端裝備升級,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風光”無限。
同處黃河“幾字彎”的鄂爾多斯,也迎來精彩蝶變。在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一座致力于零碳目標的產業園拔地而起。目前,零碳產業園“風光氫儲能”產業鏈集聚成勢,已入駐12家新能源頭部企業。一個個風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快馬加鞭,一代代建設者團結一心,譜寫出澎湃激昂的塞北草原高質量發展新牧歌。
培育生態“顏值”,壯大產業“綠值”
在庫布齊沙漠腹地的達拉特光伏發電園區,站在12層高的觀景臺俯瞰,一塊塊巨型光伏板整齊排列,東西長達400公里、平均寬度5公里的“光伏長城”雄踞沙漠之中,氣勢磅礴。
“光伏地樁與光伏板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同時阻止沙丘移動、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從而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宇展舉出一組可喜的數據——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目前年發“綠電”可達20億度,年節約標煤68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65萬噸。光伏板下種植紫穗槐、黃芩、黃芪等經濟作物,累計實施生態修復5萬畝。
“我們打造‘光伏長城’,預留了10%的崗位給周邊農牧民參與,帶動周邊5萬名各民族居民增加收入,共同享受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鐘宇展說。
夏日的門克慶嘎查(村),陽光明亮、草木茂盛,牛羊在遠處悠閑吃草。這里地處毛烏素沙漠東北邊緣,是一個典型的農牧結合、多民族共居的嘎查。20多年來,各族農牧民治沙造林,讓19萬畝荒漠變成綠洲。
“泥巴房、貧困戶,見個汽車當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這是曾經的門克慶。“有錢賺、有活干,人人捧著金飯碗,漫漫黃沙變青山。”這是現在的門克慶。
說起這些年的變化,門克慶嘎查(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秀保語氣中難掩自豪:“2008年以來,依托駐地企業以‘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成立商貿公司,我們打出了村集體經濟的‘特色牌’,農牧民累計分紅近8000萬元。”
培育生態“顏值”,壯大產業“綠值”,各民族不分彼此、團結一心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變綠、生產變強、生活變好的“三生共贏”。
“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
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推動著各民族之間的廣泛交往和深度融合,多民族社區就是各民族和諧聚居的生動縮影。
“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不分彼此。”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71歲的朝鮮族居民金福姬深有感觸地說。
清泉街社區共有18個小區,居民中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11個民族。金福姬家里曾遇到生活困難,社區得知后,大家出謀劃策,幫助金家開起了朝鮮族特色餐廳,日子逐漸過得紅火起來。2023年中秋節,社區居民帶上各民族美食同大家分享,金福姬也帶去了自己做的紫菜包飯、辣白菜,還向回族老鄰居取經如何做好吃的羊肉餡燒賣……桌上美食飄香,大家其樂融融。
“身體跟著優美的音樂晃動起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市府東路街道阿爾丁1號社區活動室,7名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居民正用馬頭琴演奏《鴻雁》,指導老師在一旁不時提醒大家注意身姿。
阿爾丁1號社區是一個聚居著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等7個民族的多民族社區。“除了馬頭琴社團,社區還有合唱、舞蹈、剪紙等多個社團,大家可以學到技能,又能增進感情。”阿爾丁1號社區黨委副書記李翠蘭說,“我們就是想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