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時,駐地不遠處有一個公園,名為翠竹公園,雖不大,卻是我深圳三年最放不下的地方。今年,我有機會重回深圳,再登翠竹山,再走翠竹路,竟在熟悉中又品出了另一番“味道”。
翠竹公園以山為基,園內滿目蔥蘢,寂靜中鳥啼蟲鳴清晰可聞,有種鬧中取靜的意境。我喜歡山,深圳大大小小的山,如蓮花山、梧桐山、筆架山等我去了不少,也不止一次走進其中。但最鐘愛的還是翠竹山,可能因為它離我的駐地近些,亦或是這里的竹子離我近些。總之,身在其中,我總能心情舒暢、豁然開朗。
翠竹山上,以竹命名的亭臺樓閣不少,或表現竹的堅韌剛直,或表現竹的清秀飄逸,或表現竹的虛心謙遜。無論何種表達,都是世人對竹的理解,都是世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看法,然竹從未改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代鄭燮的《竹石》是我在翠竹山上“刻意”背會的第一首詩詞,也在我駐外招商引資的路上一直激勵著我。說來也奇怪,初登翠竹山,我更多的是被亭臺樓閣所吸引,也經常駐足細細品味其中的妙對絕句,卻不曾注意到《竹石》。直到有一天,我在園內晨跑,依山而坐歇腳的時候,在雜草覆蓋、烏黑灰暗的一處山體側壁上隱約發現了它。以后的日子里,晨練的時候,我經常駐足此處,細細品味這首經典詩作。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我2009年第一次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在火車站出口公交站臺廣告牌上看到的一句話。時隔十幾年,如今,我仍然能在深圳的許多地方看到這句話。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的能人志士腳踏實地、勤勉奮進,一步一步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在深圳面向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區開展招商引資期間,精心準備卻一無所獲之時,內心難免焦慮。但每次看到翠竹山上的竹子,想想我們駐外招商的初心,便又坐在電腦旁,認真地查找梳理第二天要拜訪企業的資料。畢竟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地方,每一次拜訪企業的機會都難能可貴。三年多的時間,深圳教會了我如何深情融入陌生,也教會了我如何坦然放下熟悉,就像翠竹山上的竹子。翠竹山雖因竹而得名,竹在這里卻不占多數,它以青翠的身姿融入林中的花花草草,融入山中的各色“灌喬”。
多年后,我再次走入翠竹山,又再次走出翠竹山。山還是曾經的山,路還是曾經的路,林還是曾經的林,我也還是曾經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