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 臨河
作詞:李鵬
作曲:麗英
演唱:賀敏
陰山腳下,母親河畔
壯闊的河套,河套平原
山是脊背,水是血脈
天賦北疆生命的搖籃
臨河臨河,臨近黃河
你因黃河美麗,你因黃河燦爛
臨河臨河,臨近黃河
茫茫荒漠變綠洲,富饒的米糧川
黃河兒女最深情的愛戀
山清水秀,空氣新鮮
亮麗的塞外,塞外江南
民風淳樸,文明家園
處處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臨河臨河,臨近黃河
你為美好前行,為美好譜新篇
臨河臨河,臨近黃河
山水林田湖草沙,綠色的新河灣
美麗鄉村最迷人的畫卷
包含在一首歌詞里的文化內涵
□張志國(臨河)
由李鵬作詞、麗英作曲、賀敏演唱的新歌《臨河 臨河》,滿懷深情地唱出了臨河天藍水綠的秀麗風景和地肥水美、五谷豐登的物華天寶,真誠講述著臨河因黃河而美麗、因黃河而燦爛的故事,展現了“塞上江南”獨有的魅力,表達了臨河人民對家鄉的無比熱愛、眷戀之情。
一
“臨河臨河,臨近黃河”反復出現于歌詞中,通俗明快。眾所周知,臨河因其臨近黃河而得名,而臨近黃河也是其最顯著的地域特征。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秦王朝派大將蒙恬決戰匈奴,收復“河南地”而“筑四十四縣城臨河”,這是“臨河”二字最早見于史籍。四十四縣都臨近黃河,是因為黃河(時為北河)是天然防線,對于阻止匈奴侵犯具有地理上的戰略意義。正如民國年間編撰的《臨河縣志》斷言,臨河設縣主要出于其“邊防之要塞”的考慮。但眾多縣城都臨近黃河而設,就決無可能將其中一縣定名為“臨河”,司馬遷筆下的“臨河”僅是一個實詞而已。臨河真正作為縣名是在漢武帝時期。漢王朝設朔方郡,領十縣,臨河縣是其中之一。據考證,兩千多年前的臨河縣域大體相當于現在的臨河區域,因其臨近黃河而名之。
歌詞為突顯臨河的區位優勢,將其置于河套平原的視域中描寫,說“陰山腳下,母親河畔”“山是脊背,水是血脈”,讓臨河更具立體形象。臨河之于河套,正是部分之于整體,且是最為中心的部分。《臨河縣志》上說它是“塞外奧區”,非常恰當。奧區即腹地,亦即深處。后套平原從東往西看,臨河正處于腹部。詞作者之所以深諳河套山川地理并作出準確表達,不僅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臨河人,還因其善于觀察研究河套文化。
二
臨河是近代以來內地人民“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是后套平原最早開發的農田水利寶地。
早在清道光初年,河套第一條干渠——纏金渠就在臨河境內開挖,率先引黃灌溉。纏金渠即后來的永濟渠,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纏金渠得名于它流淌在纏金地上,而纏金地最早叫“躔金”地。躔者,腳之所踐也。相傳清道光初年,陜西府谷人魏羊、甄玉合伙做買賣賺了大錢,便在河套地區停留,住在時稱強家油坊的小鎮——臨河的前身。一日,二人閑來到野外散步,察看地之所宜。忽然,魏羊一個踉蹌差點摔個跟頭。他回頭看那絆腳的東西,卻是一塊碩大的金光閃閃的金子。此時,甄玉一腳正好踩住那塊金子。甄玉說金子是魏羊從土中踢出的,應歸魏羊。魏羊說金子是甄玉踩住的,應歸甄玉。爭執良久,二人誰也不肯認領這塊金子。最終,經協商,二人決定用這金子開挖干渠……后來,人們都說臨河這地方人走路間就能踩住金子,故將這里稱之為“躔金”地。再后來又演繹出“蟾精”或“纏金”的故事,所以民間口耳相傳“碧水纏繞,大地鋪金”。
由此可見,臨河這地方本就是風水寶地,經過開發建設更是如此多嬌。正如歌詞所唱,“山水林田湖草沙,綠色的新河灣,美麗鄉村最迷人的畫卷”。
三
無論是書寫地理優勢,還是描述美好生活,歌詞都把生態文明擺在突出位置,如“茫茫荒漠變綠洲,富饒的米糧川”,又如“山水林田湖草沙,綠色的新河灣,美麗鄉村最迷人的畫卷”等。
綠色是巴彥淖爾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巴彥淖爾的責任和潛力。近年來,巴彥淖爾堅決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逐綠前行,持續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歌詞在描寫優美風景的同時,還盛贊了臨河以及整個河套地區的淳樸民風和文明正氣。據《五原廳志略·習尚》記載:“然惟俱淳樸,遇人甚親,客有訪其幕居者,不論知與不知,必善待之,供以煙茶待遇極厚,使人有愉快之意。”這正是后套民風民俗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