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招商引資“揭榜掛帥”活動,我市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今年1—5月,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2%,高于全區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
“引鳳來棲”更要“引鳳長棲”。2022年6月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書,8月開工建設,2023年8月葉片產品生產下線,三一重能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項目實現快速建設、快速投產。臨河區實踐形成了三一重能標準服務模式,并以此優化營商環境,全過程服務所有落地企業。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幾天在臨河區黃河灣步行街舉辦的河套美食大賽面食爭霸賽吸引了眾多市民。我市通過設立旅游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項目134個,讓廣大群眾享受到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市、區兩級合力打造的黃河灣步行街文旅商綜合體被評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
……
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個個改革成果、一個個惠民“紅包”,在巴彥淖爾書寫出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高質量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科學謀劃、強力實施一批創新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厚積成勢,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重點項目快速建設、快速投產
謀篇布局抓落實
把準方向,方能行穩致遠。全面深化改革是黨中央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體現。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加強領導、高效統籌,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舉措落實,全市改革舉措串點成線、框架結構清晰、共識更加凝聚。
科學統籌謀劃。我市加強對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領導,堅持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委深改委會議“第一議題”制度,及時傳達學習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深改委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市委深改委工作要點,引導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解放思想、守正創新等理念,強化有解思維,堅決做到“七個摒棄”。廣大黨員干部思想進一步解放,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
抓落實有了正確的方向和路徑還不夠,還需有科學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明確“任務書”和“進度表”,讓責任落實到位、落實到人,讓全面深化改革“有章可循”。我市不斷完善制度機制,認真落實自治區“規范、精減、提速”工作要求,修訂調整市委深改委工作規則、專項小組工作規則、辦公室細則及專項小組組成人員名單,進一步明確深改委職能職責、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健全完善改革任務臺賬的動態調整機制,實行統籌管理、定期調度、重點督辦,有力有序推動國家、自治區重大改革任務的落地落實。強化激勵機制,創新開展全市十佳改革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改革成果得到復制推廣。
隨著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措施落地,我市改革取得累累碩果。“五抓五促”構建五級聯動黨建工作新格局案例入選全國20個市域改革典型案例,成為全區12個盟市中唯一入選案例;“五大行動”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案例入選《中國改革年鑒(第三卷)》;市委政研室(改革辦)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評為2023年度地方改革宣傳先進單位。
重點領域改革見成效
近日,個體經營者薛先生到市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蒙速辦·一次辦”專區窗口辦理開店事項,僅用15分鐘就辦好了蒙古文翻譯審核和門頭牌匾設置審批手續。
家住臨河區河畔麗景小區的劉先生來到金川街道辦事處醫療保障窗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只用5分鐘就辦完了醫保業務……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蒙速辦·四辦”服務,“一網通辦”能力全面提升。到2023年底,我市“綜合一窗”受理率達84.5%,“跨省通辦”“免證辦”政務服務事項分別達275項、658項,“一件事一次辦”集成化服務事項達323項,建成基層便民服務中心866個。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把該放的權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到位,著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
改革任務千頭萬緒,關鍵在哪里?如何突破?我市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抓主要矛盾,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實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探索構建多元化經貿發展新格局。
在重大民生領域改革方面,穩步推進教育領域改革,實現全市幼兒園“一鍵入園”、義務教育階段“一鍵入學”以及“陽光分班”網上辦理。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深化疾病防控體系改革,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常態化制度化推進藥品耗材帶量采購工作,讓改革發展紅利惠及人民群眾。
在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方面,整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試點獲批實施,建立健全以“路長制”為基礎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組織體系,健全完善更加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開展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烏梁素海治理攻堅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節能降耗減排攻堅戰,厚植高質量發展根基。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健全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扎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創建工作,穩妥推進市級媒體融合,實施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程,不斷激發文化領域創新創造活力。
一系列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步向前,牽引帶動其他改革一并推進,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改革賦能高質量發展
自主培育的“華蒙肉羊”新品種開創養殖新天地,“瘤胃膠囊”開啟數字養殖新模式,三瑞食葵系列新品種打破美葵壟斷成為農民致富“金種子”……作為全國唯一雙主導產業的國家農高區,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通過創建“1+10+N”科創平臺,重點建設硬質小麥和肉羊全產業鏈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年產值近150億元。
在臨河區雙河鎮進步村萬畝“5G+智慧種植”示范園區,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智慧管護系統讓農民從“會”種田變成了“慧”種田,“科技興農”的美好愿景逐漸成為“谷糧滿倉”的民生實景。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成果書寫出深化改革的“硬核成績單”。
近年來,我市各地各部門緊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瓶頸,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國資國企、要素配置等重點改革攻堅,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改革促進產業轉型步伐加快。新能源產業追風逐日、向光而行,烏蘭布和新能源基地異軍突起。2023年,全市“兩個基地、四個集群”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增加值總量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2.2%。
改革有效激發市場活力。目前,全市存續各類經營主體189481戶,注冊資本3487.2億元,其中企業總數37456戶、個體工商戶14568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6337戶。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國有企業主要經營指標全面向好。2023年,全市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完成53.51億元,同比增長46.9%;實現利潤總額16.46億元,同比增盈23.64億元;交稅費6.94億元,為上年同期的9倍多。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增強創新動力。我市完善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制定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我市安排科技資金11379萬元,同比增長6.25%。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首次達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09家。
改革讓農村牧區煥發新活力。2023年,我市通過實施灌區體制機制改革、水權確權交易、農業水價改革、群管組織改革4項措施深入打好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對全市2381個群管用水組織進行整改、撤銷、重組,成立水務合作社358個,為2761條國管直口渠頒發引黃灌溉用水證,完成水權交易331萬立方米,安排1億元節水獎勵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各類管用水主體的節水積極性。完善更加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63%的農牧戶通過訂單、購銷合同、用工、基地、聯合體、合作社等方式與農牧業產業化企業建立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充分釋放發展潛力。202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0億元,達437.1億元,同比增長22.2%,在全區占比為22.24%,穩居全區第一。依托產業和區位優勢聯通世界,我市已形成腹地有保稅物流中心、沿邊有口岸、對外有中歐班列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改革碩果惠及民生
“學校硬件設施好,老師素質高,課后延時服務內容豐富,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臨河區居民張女士的孩子在金川學校讀書,她對學校的教育教學非常滿意。
“我之前看病花了將近9萬元,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共計報銷了8萬多元,極大減輕了我家經濟負擔。”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蒙漢村村民張翠琴說。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改革的紅利。我市堅持順應群眾期待,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打出惠民生、暖人心的“組合拳”。
讓群眾在家門口“好看病、看好病”。目前,全市146家醫療機構參與藥品集中采購,參與率為100%;142家定點醫療機構參與醫用耗材網上采購,參與率為97.26%。我市不斷簡化異地就醫流程,全市跨省異地就醫定點機構達130家。2023年,我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44.9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5.15億元。
讓兜底保障更精準更有溫度。我市組建京蒙家政、區內勞務協作聯盟,構建勞務協作共享機制,促進有序外出和就地就近就業。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完善勞務協作對接機制,建立“企業+就業幫扶車間”運營模式。深入實施社會保障改革提質工程,緊盯擴面、提標、發放、嚴管等關鍵環節,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讓孩子能“上好學”。2023年,全市各類教育辦學水平持續提升,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5.56%,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6.28%,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59%,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雙減”工作成效顯著,134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機構全流程監管資金核驗率達100%,線上支付渠道開通率達97.32%。
一項項改革成果惠民生、解民憂、暖民心,群眾獲得了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感受到越來越多“穩穩的幸福”。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新征程,巴彥淖爾將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難題、破新題,奮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繼續走深走實,續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