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事業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現醫療資源下沉、讓群眾就醫方便快捷又省錢,我市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讓群眾看小病不用進城
“這下放心了,肺上這個陰影只是炎癥。”近日,在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隆勝衛生院,53歲的農民老林拍完胸片約5鐘后就拿到了臨河區人民醫院出具的報告單。
隆勝衛生院院長說,這得益于臨河區人民醫院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的建設。患者在衛生院拍片后,數據會在30秒內上傳至設在臨河區人民醫院的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由放射科醫生出具報告并反饋結果。”
遠程影像診斷中心是臨河區人民醫院建設的醫共體“十大中心”之一。“十大中心”包括急救中心、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遠程心電診斷中心、數據中心、消毒供應中心、遠程檢驗病理診斷中心、處方流轉中心、培訓中心、遠程會診中心、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其中,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是臨河區人民醫院利用“5G+醫療”技術建立的內蒙古首家縣域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
臨河區人民醫院與28家基層醫療成員單位以這十個中心為支撐,形成了“一個急救中心、兩個急救分中心、十個急救分站”,通過互聯網搭建遠程影像實時診斷、遠程心電實時診斷、遠程醫生會診在線等醫療服務平臺,助力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斷的準確性,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了少花錢、少跑路、節約時間的優質醫療服務。
老林的就診經歷是我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總院與分院間緊密協作、方便患者就醫的一個縮影。醫共體建設以旗縣區級醫院為龍頭,整合旗縣區、蘇木鄉鎮和社區衛生院醫療衛生資源,形成一個醫療體系,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
目前,全市已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9個,旗縣區均成立緊密型醫共體管理委員會,搭建“總醫院+分院”組織架構,推動運行管理“七統一”,推動醫療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努力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小病不進城”目標,被自治區確定為“巴彥淖爾模式”。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讓北京專家坐診家門口
2023年11月13日,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介入導管團隊開展了該院首例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成功搶救1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讓臨河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北京專家的治療。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舉措。2023年2月,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在我市揭牌并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首個中醫領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根據發展實際,北京中醫醫院派駐院領導、醫療及管理專家到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開展工作。北京專家常年在臨河坐診,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醫療、科研、教學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3年,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門診量同比增長54.9%,門診患者外埠比例增長至20.8%,三四級手術同比增長33.3%。
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實行“三獨立”管理,已按照同質化、一體化發展思路修訂完善管理制度30多個,引進新技術新項目9項。新院址計劃今年建成投用。
實施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
讓群眾看病花錢更少
股骨粗隆間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耗材從11400元左右降到1100多元,為患者節省費用近10300元;血塞通、血栓通、銀杏葉等多個中成藥價格降幅在40%以上……我市各醫療機構認真落實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廣大群眾直接受益。
今年以來,我市執行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41種集采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8%;落地執行腎功、心肌酶等生化類檢測試劑和止血材料、血液透析等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結果。
我市還實行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機制,將中醫外治類42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整合為18項,并結合我市醫保基金收入水平,對整合后項目進行了定價;將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市場競爭較為充分、個性化需求較強的口腔正畸、美容整形、激光視力矯正等259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按照特需醫療服務項目進行管理,實行市場調節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