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掀起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攻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全面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力答好新時代趕考路上的“生態答卷”,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強力推進防沙治沙
盛夏時節,磴口縣穿沙公路兩側,金葉榆、楊柳和灌木組成的防風固沙林一眼望不到頭,宛若綠色的飄帶,與遠處黃色的沙漠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1500多萬畝,其中有近430萬畝分布在磴口縣境內,占該縣總面積的77%。曾經,這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難睜眼、大風活埋人”。而如今,這里沙海鋪綠、大地流翠、湖水蕩漾,一派綠意盎然的優美景象。人們通過綠植將流沙牢牢固定,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藥材、發展光伏產業,在沙漠中獲得收益,探索出防沙治沙新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累計投入78.07億元,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537萬畝,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17.1萬畝,土地沙化面積和程度“雙縮減”,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800平方公里,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之后,一場重點解決沙患問題、水患問題、鹽漬化問題、農田防護林問題、草原超載過牧問題、河湖濕地保護問題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如火如荼展開。
作為攻堅戰的主戰場,我市以主力先鋒姿態,全面吹響攻堅號角。
我市精準謀劃,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管用實用的方案和措施,為打好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夯基筑壘,提供有力支撐。以林長制為牽引,成立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工作推進專班,建立指揮室,實行“掛圖作戰”。提出建設防沙治沙模范區的目標,形成“實現一個目標、劃定四個區域、采取五項措施、推廣三種模式”的工作格局。組建防沙治沙工作專班,內設8個專項組和7個旗縣區工作組,專項推動攻堅戰。編制《巴彥淖爾市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方案》,將全市劃分為沙漠(沙地)綜合治理區、陰山及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區、河套平原建設區、濕地保護修復治理區,謀劃2024年—2025年實施6個分項目、22個子項目,計劃到2030年完成治理面積3429.14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50%以上。施行《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條例》,編制防沙治沙政策資料匯編和《巴彥淖爾市“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適用技術手冊》,為打好攻堅戰提供遵循和指導。
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流域
天藍、山青、水秀,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最樸素的期盼。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水青山”作為可持續發展、成就“金山銀山”的最大本錢,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護山、節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綜合治理,通過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的科學實踐,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夏日,烏梁素海水天一色,景色怡人。
烏梁素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也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烏梁素海生態功能一度出現退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的貫徹落實,我市改變過去“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傳統做法,確定把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和保護開發的治理思路,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烏梁素海流域上游的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一體化推進沙漠治理、鄉村振興、現代農業和旅游業開發等工作,減少黃河泥沙流入。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挖中水回用潛質,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不再排入烏梁素海。大力開展農業“四控”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利用凌汛期集中補水,實施網格水道疏浚、排干溝凈化、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促進水體循環,提升湖體承載和自凈能力。強力推進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
從保護一個湖擴大到保護一個生態系統,我市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今,烏梁素海水質總體穩定在V類、湖心斷面達到Ⅳ類,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魚類種類由“十三五”末的21種增加到29種,增長38%,每年約有20萬只野生鳥類來濕地棲息繁衍。
烏梁素海的變化,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也是系統推進改革的縮影。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烏梁素海流域內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和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逐步構建起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新型綠色產業發展格局。外出打工的群眾紛紛返鄉,在“家門口”重新就業。做帆船旅游生意的曹建山說:“這幾年烏梁素海水質越來越好。如今,我們靠著發展旅游業,生活越來越富足,收入是過去的十幾倍。”2023年,烏梁素海接待游客41.24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3822.5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806.37%和780.78%。
夯實高質量發展生態根基
我市境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事關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于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市以改革為抓手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堿地改造讓治沙與豐產雙贏。
去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五高五區”建設,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持續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深走實。
在打好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方面,對全市2381個群管用水組織進行整改、撤銷、重組,成立管理規范的水務合作社358個,為2761條國管直口渠頒發引黃灌溉用水證,完成群管水價協商定價和地下水資源費改革試點。在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方面,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強黃河灘區整治,完成灘區居民遷建工作。在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年度任務清單各項目標均提前完成。在打好節能減排降耗攻堅戰方面,制定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5項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全部開工。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方面,制定落實自治區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面,完成6個林場年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補助項目。在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面,加快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在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方面,構建以自動監控、移動執法信息、大數據平臺和無人機等非現場監管執法手段為主的執法工作格局,設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實戰實訓基地。
放眼陰山南北,處處涌動綠色發展熱潮。我市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逐“綠”而行,向“綠”而興,奮力譜寫新時代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