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高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實現教育主體的協同行動,需要實現不同育人載體、育人資源的系統整合。構建政治引領、宣傳引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教材審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與干部隊伍建設“八位一體”系統化育人格局,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的有效探索。
堅持政治引領,構建高校內部協同聯動的育人格局。高校黨委要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牢牢掌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領導權,強化政治擔當,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辦好完成兩件大事、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的高度來把握和貫徹主線。積極融合高校辦學特色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才培育的多重目標,遵循立德樹人工作規律,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謀劃并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整體思路、特色亮點和根本著力點,帶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建設制度完備、實施有力、監管有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養體系。
做實日常宣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深化對“三個離不開”“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五觀”“七個作模范”的宣傳闡釋,要善于運用師生易于接受的邏輯、模式及宣傳教育機制。要加強宣傳教育載體創新,讓宣傳教育載體和教育方式與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規律進一步契合。
深度融入課堂教學,持續優化內容設計。充分發揮好課堂“主戰場”作用,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體系建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專業課程中,構建以思政課為主體,人文素質通識課、專業課為兩翼的課程體系。
深入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學生體驗。利用內蒙古兼具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的特點,在實踐基地和學生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了解“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中蘊含的內蒙古發展歷史、政治智慧和實踐經驗等。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鄉村,開展社會發展、產業升級、生態文明建設調查等校外活動,在深化對國情民情世情的了解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教材選用審查管理,夯實思想根基。要堅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教材選用嚴格按照四級審核程序進行;對境外教材選用和管理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多方把控、嚴格審查學校教師自行開發的校本教材教輔和精品教材教輔的政治立場和話語規范性問題。
規范語言文字應用,確保學生掌握和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發揮好關鍵課程作用,結合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教學,提升學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將學生具有“一種能力兩種意識”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及標準并納入畢業要求。加強學校語言文化環境建設,突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體地位,明確將語言文字規范化要求納入課堂教學質量監控、教材審查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抽檢范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在深刻把握校園文化資源特色與內涵的基礎上,按照“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的要求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要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文化“活”起來。圍繞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對照內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和現實,展現好北疆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闡釋好北疆文化蘊含的家國情懷。圍繞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組織創作一批校園優秀文藝作品。著力推動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和活動場館美化升級,提升校園空間品質、凸顯育人氛圍。
加強教師隊伍和干部隊伍建設,提升育人能力。在教師培養方面,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落實“四個特別”和“四有好老師”要求,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為主,吸納其他相關專業教師、輔導員,著力打造層次結構合理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師團隊。在干部教育方面,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扛起責任擔當,在干部選育管用全過程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要求。(作者系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