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猶如一枝絢麗的花朵,在北疆文化百花園中熠熠生輝,為自治區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增光添彩;依托7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陣地,我市將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以各種方式融入群眾生活,各中心、所、站成為傳思想、學理論、種信仰、育新人的重要陣地;多部作品獲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自治區藝術“薩日納”獎、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我市文藝精品創作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不斷加強河套文化建設,扎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創建工作,不斷激發文化領域創新創造活力,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做好“六篇文章”
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今年4月,巴彥淖爾市北疆文化研究院在河套學院揭牌。該研究院將充分發揮河套學院的學科優勢,整合相關研究力量,協作攻關,全面深入挖掘、系統整理、精準傳承并創新發展北疆文化。
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顆耀眼明星,而河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又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考察巴彥淖爾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加強河套文化建設,全力做好河套文化研究闡釋、宣傳推廣、精品創作、遺產保護、暖心惠民、文旅融合“六篇文章”,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貢獻力量。
理論研究是文化建設的根基,為此,我市建立健全河套文化研究闡釋機制,調動專業力量,建立河套文化研究智庫,為河套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持。與此同時,我市積極挖掘河套文化的深厚內涵,致力于推動特色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傾力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圍繞建好點、連成線、帶動面,規劃建設一批體現北疆文化元素的旅游景區、城市街區、特色村鎮、度假康養聚集區,推動烏梁素海、新華林場、黃河灣步行街等文旅融合項目提檔升級,推出紅色游、鄉村游、冰雪游、邊境游等特色旅游產品。
推進北疆文化建設,必須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我市堅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摸清文物資源家底,建立河套文物檔案庫,加強文物古跡、古老建筑、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保護。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合作成立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實施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安防、陰山巖畫斷代、高闕塞修繕、河套糧庫舊址群修繕等工程及陰山巖畫數字化展示、古籍數字化保護等項目。發揮好河套文化博物院、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內蒙古兵團博物館等文化體驗窗口作用,講好文物故事,開發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
推出更多與時代相符的文化精品,是推進北疆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市高度重視烏蘭牧騎事業的發展,深入組織開展“學·創·演”系列活動,深化烏蘭牧騎改革。全市各支烏蘭牧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錨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自覺從建設亮麗內蒙古的生動實踐和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創美好生活的昂揚精神面貌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
深化文明巴彥淖爾建設
“千里的那個雷聲喲萬里的閃,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呦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一場文藝匯演在杭錦后旗“蠻會大戲臺”拉開帷幕,臺上演員表演激情投入,臺下觀眾熱烈回應。這樣的文藝匯演活動,是我市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縮影。
近年來,我市各級相關部門深刻認識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意義,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定位,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服務群眾、引領群眾的陣地作用,把黨在基層的各項工作、各種載體、各個項目融合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
我市充分整合已有資源,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因地制宜整合打造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立理論宣講、教育、文化、科技與科普、健身體育服務和融媒體“六大平臺”,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送到群眾身邊,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創新文明實踐載體,立足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建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庫,涉及助學、助老、助殘、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打造文明實踐示范中心3個、示范所16個、示范站106個,新設置文明實踐點44個,新建成文明團結超市170個,還開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媒體專欄,通過“村村響”播放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播。
去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制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工作方案,把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等各類特色志愿服務隊與農牧民素質提升“千村示范 萬村行動”工作相互融合,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有特色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動員和社會動員等方式,藍天救援隊、消防志愿服務隊、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等隊伍作為應急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參與各類志愿活動。充分發揮“草原學習輕騎兵”宣講團、理論政策宣講志愿服務隊作用,積極組織發動文藝文化志愿服務隊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為群眾送去精神食糧。
以精品奉獻群眾
繁榮發展文藝文化事業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響應時代號召、植根河套大地,用文藝傳播先進理念、體現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感念之情,用心創作、凝心聚魂、匯聚力量,以河套文化的百家爭鳴服務北疆文化的百花齊放。”今年3月召開的全市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向我市文藝戰線發出號召。
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品質文化供給。近年來,我市自覺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多次就加強文藝精品創作作出部署,出臺《巴彥淖爾市委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開展藝術創作,推出一批既突出地域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全面展現巴彥淖爾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廣大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地區經濟社會新變化、富有新時代內涵新生活、展現人民精神新風貌的現實題材進行創作,我市文藝精品創作呈現一派繁榮景象。電影《片警寶音》《城市阿爸收》、紀錄片《烏拉特婚禮》、歌曲《駝聲縈繞的戈壁》《遠方的故鄉》、長篇紀實文學《大地的脈動——河套治水回望》榮獲自治區第十四屆、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呱嘴《王婆罵機》、小品《一個不能少》、電影《片警寶音》、歌曲《都在歌聲里》、書法《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魔術《飛鴿》榮獲第十二屆、十三屆自治區藝術“薩日納”獎。蒙古文短篇小說《枯井三棵樹》獲得第十三屆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一件件文藝精品,成為閃耀于時代天空的星辰。去年,我市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創作推出《總書記到咱巴彥淖爾來》《溫暖的囑托》等文藝作品240余件。深入推進“兩個打造”工作,舉辦第八屆“黃河頌”書畫展、“愛我中華”主題展和“長城兩邊是故鄉——巴彥淖爾長城攝影展”等活動,開展“相約黃河至北 講好黃河故事”聯合采訪、“中華文化走出去——河套文化篇”網絡傳播活動。市直屬烏蘭牧騎深入開展“學·創·演”活動,開展“送歡樂、送文明”百團千場基層慰問演出621場次,服務線上線下觀眾近100萬人次。
為保護知識產權,激發文藝工作者創新熱情,我市探索設立版權工作保護站,印發《巴彥淖爾市版權服務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版權服務工作站13個,為300余件文藝文化作品進行版權登記。
我市還實施“草原書屋”進學校進社區、“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推進全民閱讀,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