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起當年的“大干四十天”,那是一段讓人難忘的美好時光。
上世紀70年代,夏季麥收主要靠人工用鐮刀收割,累且不說,遇上陰天下雨還得停工。為了將豐收的小麥盡快收割上場,防止雨季麥子倒伏減產,早日完成國家糧食收購任務,當時的巴彥淖爾盟委發出了“大干四十天”的號召。
“大干四十天”從7月10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各級積極響應號召,制定了相應的措施,確保“大干四十天”的任務圓滿完成。縣里要求縣領導包公社、公社領導包村、村領導包生產隊,各級干部要以身作則,積極帶頭,層層包干,層層負責。各級干部迅速深入村社,投身到火熱的夏收中,全力打好“大干四十天”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領導帶了頭,群眾有勁頭,麥田里,男女老少齊上陣,一心想著快割、快收、快碾、快交糧,有的社員甚至創造出一天割麥2.8畝的紀錄。駐村干部與社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社員們的歡迎。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村第三生產隊率先將第一場小麥揚出裝袋,趕著二膠車敲鑼打鼓送往糧站,交上全縣的第一車公糧。糧站職工也敲鑼打鼓地在糧站大門口迎接。那段日子里,糧站門口出現了一車車、一隊隊送公糧的喜人景象。
在全盟各級干部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大干四十天”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全盟糧食任務順利超額完成。
“大干四十天”結束后,盟、縣、公社及時召開“大干四十天”總結表彰大會,獎勵在“大干四十天”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看著那一面面錦旗、一張張獎狀,大家臉上滿是自豪。
“大干四十天”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它卻是我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