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烏拉特前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用情服務凝心聚力,畫好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盛夏時節,一場專屬草原的那達慕民俗文化盛會在烏拉特前旗額爾登布拉格蘇木舉辦,吸引了蘇木及周邊200余名各族群眾前來參與觀看。搏克比賽現場,搏克選手身穿銅釘牛皮坎肩,腳蹬皮靴,各展絕技,分組逐隊較量,力量與智慧的碰撞讓現場熱鬧非凡。賽馬場內,騎手們策馬揚鞭,英姿颯爽,你追我趕,風采盡顯,引得現場觀眾紛紛吶喊助威。整個活動現場不時傳出歡呼聲、喝彩聲,讓夏日的草原沸騰起來。
西部民歌會演出現場(資料圖)
“那達慕是草原的盛會、文化的盛宴,是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旅融合、展示民族風情的重要載體。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又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促進各民族群眾間交流感情。”額爾登布拉格蘇木宣傳委員辛瑞說。
搭建活動平臺,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浸潤在各族群眾心中,畫好民族團結的同心圓。烏拉特前旗依托“一站三節”(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鄰里節、文化節、傳統佳節)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社會氛圍。利用旗、鎮、村、組四級志愿服務組織,深入農家炕頭、田間地頭,以暢談交流的方式讓黨的民族團結政策深入人心。旗內各學校開展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講一講”等活動,促進文化交融互鑒。另外,每年一屆的“魅力烏拉特”中國西部民歌會是近年來烏拉特前旗精心打造的一個特色群眾文化品牌,通過“以歌會友、以歌傳承、以歌交流”的形式,不僅促進中西部地區各民族民間音樂的交流與發展,展示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態民歌,推動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鼓勵創新和交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不斷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團結穩定、昂揚向上的文化氛圍。
以文化人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用情服務凝心聚力共促經濟社會發展。烏拉特前旗通過構建“貼心網”,搭建“連心橋”,切實為群眾辦好“暖心事”,共筑“同心圓”,使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形成了互嵌式的社會環境,不斷豐富形式、創新載體,吸引各族群眾廣泛參與,增進各族干部群眾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
“阿姨,這是給您的‘暖心服務卡’,上面有我們社區網格長的電話,還有陽光水業、轄區派出所、管片民警、政務服務中心等聯系電話,您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撥打電話尋求幫助。”近日,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瑞泰社區工作人員在大走訪活動中,為每一個網格張貼“網格連心卡”,同時將一張張“暖心服務卡”送到轄區各族老年居民手中,以實際行動解決轄區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因腿腳不便遇到困擾不懂得如何在網格微信群中求助的困難。
近年來,烏拉特前旗城鎮社區通過整合轄區包聯單位、志愿服務隊等力量,搭建教育引導、管理服務、糾紛化解等平臺,為各族群眾提供就業、住房、就醫、社會救助等服務,有效促進各族群眾全面交往、深度交流。同時,全旗堅持加強網格力量配備,在全旗11個蘇木鎮的93個嘎查村組建網格667個,配備網格長707名,網格員2999名;在全旗15個社區組建網格192個,配備145名網格長、384名網格員,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蘇木鎮”,架起了服務群眾的“連心橋”,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另外,全旗一些窗口辦事單位,以提升服務水平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最多跑一次”的規定,立足解決各族群眾的實際困難,將“延時服務”常態化,讓群眾切實感受服務提速增效帶來的便利,全力營造優質營商環境,以實際行動澆灌民族團結之花。今年上半年,全旗“一件事一次辦”事項達到431項、簡化辦事程序117個、壓縮辦理時限23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