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河套平原,有一處美麗的地方,那就是杭錦后旗,我無比熱愛的家鄉。
這里的水土孕育了豐富且優質的食材,人們用智慧和汗水將食材轉化為歷久彌香的美食,成為鐫刻于心田的陜壩味道。一道道美食如同悠長而曼妙的歌謠,浸潤著美好時光,也串起了人們濃濃的故鄉記憶。
一
家鄉的美味在廣袤的田野上。初夏,當大田里的作物或是嫩芽或是青苗時,溫室大棚里的香瓜已然吮吸了充足的光熱和養分,悄然成熟,散發出甜蜜的味道,為夏日奏響豐收的歡歌。香瓜很香,“瓜如其名”,推開大棚的門,空氣中滿是誘人的甜香。一個個圓潤飽滿的香瓜掩映在一片片翠綠的瓜葉間,讓人忍不住伸手去碰觸,小心翼翼地摘下來,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香味瞬間在唇齒間蕩漾開來。
待到秋來,一顆顆誘人的梨會掛滿枝頭,看著就讓人心生喜愛。家鄉的水土好,家鄉的人也勤勞,才讓這些梨果長得這樣好,個大飽滿、甘甜多汁。倘若你路過梨園,抬頭望著那些個大的梨時,熱情的主人會踮起腳尖從樹上摘幾顆下來,讓你盡情品嘗。咬開薄薄的皮,甜甜的汁水便滿溢出來,沁人心脾。其實,除了甘甜的果實,熱情淳樸的鄉風更讓人沉醉。
人們遵循四時之序,在這片土地上播種、耕耘、收獲。營養筋道的小麥、醇香個大的葵花子、香甜爽口的西瓜……鄉間田野不僅是美食的薈萃之地,更是無盡的食材寶庫,讓人們不禁駐足,去回望、去懷想。
二
家鄉的美味在熱鬧的街巷里。走在這些寬寬窄窄的街道上,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心中升騰起無盡的溫暖。
每個清晨,街巷里總是包羅萬象,各式早點應有盡有。肉焙子、民勤拉面、砂鍋面、燒麥……氤氳的香氣藏不住,早已從店里飄了出來。我最愛吃的是肉焙子,它是家鄉的特色名小吃,征服了無數人的味蕾。肉焙子的精華在于老湯燉煮的肉,而用河套面粉烤制出的白焙子則筋道酥脆。在白焙子里塞滿鹵肉,吃完滿口留香。很多人都慕名來到陜壩吃肉焙子,夾得滿滿當當的肉焙子也印證了陜壩人的厚道與實在。
一街一景致,一店一特色。幾乎每一條街道上都有幾家釀皮店,它們的味道雖然不盡相同,但每一家店都被人們熟知和喜愛。釀皮是家鄉的特色美食,當地的優質食材加上一代代匠人傳承下來的制作技藝,讓這里的釀皮爽滑可口,成為人們魂牽夢繞的味道。
現在,這些獨具特色的家鄉美食通過注冊商標、精細包裝,早已走出“深閨”,走向更為遼闊的地方。
三
家鄉的美味在尋常百姓的餐桌上。勤勞的人們用最樸素的烹飪技藝,或煎或炸、或蒸或煮之后,制作出了最好的味道。
每年的梨花節、麥田音樂節、年豬文化節等重要節慶活動中,當地技藝精湛的廚娘都會被邀請到現場烹飪美食。在年豬文化節上,一鍋豬肉燴酸菜足以讓人大飽口福。直徑3.3米的大鍋被高高架起,農家柴火燒得噼啪作響,幾百斤的豬肉被煸炒去膩,而后均勻鋪撒上農家腌制的酸菜和土豆,廚娘們揮動著大鐵鏟不停地攪拌翻動,濃郁的香味漸漸升騰。經過近三個小時的烹飪,豬肉軟爛綿香、肥而不膩,酸菜中融入油香、滑嫩爽口,軟綿綿的土豆入口即化,吸入了厚重的肉香,讓人回味無窮。
無論腳步走多遠,總有一種味道縈繞心間,那就是家的味道。當炊煙裊裊升起,鍋碗瓢盆溫暖碰撞,我們便會格外踏實、滿足。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風味,養育一方兒女。在歷史的傳承和積淀中,家鄉的美味早已不僅僅是人們的一日三餐和舌尖體驗,更蘊含了悠悠歲月中的生活記憶。它演繹出煙火人間的繽紛色彩,是無數游子的心靈慰藉,也吸引著天南海北的人們愛上這里,飽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和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