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烏拉特前旗大力實施“人才強旗”戰略,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搭建人才交流平臺,強化人才服務保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
創新機制,構建人才振興“大舞臺”。“通過企業與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30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柔性引進人才68人,創建‘專家+農技人員+基地+農戶’的服務模式,培養本土人才87人,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產業人才引育鏈條。”內蒙古天衡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套英才”劉全志說。
為發展節水產業,烏拉特前旗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特色種植,引進天衡、昌興達、豐達源等龍頭企業,通過專家人才、農技人員一線指導,幫助農牧民學習中藥材種植技術,明安黃芪、先鋒枸杞等地標產品享譽國內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同時,充分發揮產業帶頭人、種植大戶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黨支部引領,企業和合作社認領,積極開拓中草藥趁鮮加工,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中草藥種植鏈條,以本土人才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一步引導群眾參與發展中草藥種植,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拓寬增收門路。
搭建平臺,構建人才培育“活力區”。“我們的蘆葦畫是用烏梁素海蘆葦為原材料,經過整料、刨分、剪貼、燙熨、剪穗、描圖、粘貼及裝裱等十幾道工序精心制作,深受消費者歡迎,目前基地已培養了300余名手工藝人傳承我們的非遺文化。”全國鄉村工匠、“河套英才”連軍強向前來觀摩的人員介紹道。
近年來,烏拉特前旗依托“人才+基地+聯盟”的培育模式,采取師帶徒、結對合作的方式,通過“聯盟人才培養基地”,不斷深化學生實習、就業培訓、創業實踐等功能,構建培養本土人才的“資源地”,進一步推動產學研高效融合。
依托“河套英才”“草原英才”等人才工程,深入實施基層人才發展計劃,建立“名師”“名醫”“名工匠”工作室17個、創新工作室聯盟1個,培養本土新型技能人才976人,實現了鄉土人才“破土飄香”。
強化保障,打造服務人才“舒適區”。“有了這個人才卡,在醫院看病更方便了,節省了不少時間。”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英語教師、“河套英才”席小英說。
為了更好地服務高層次人才,我們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建立了高層次人才服務團隊,無論是政策咨詢、還是生活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造高層次人才服務云平臺,幫助他們隨時隨地查詢政策信息、提交項目申請、享受在線咨詢服務等,提高了服務效率,也增強了高層次人才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此外,注重與高層次人才的溝通交流,定期舉辦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交流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人才的需求和意見,還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華、交流思想的平臺。同時,積極宣傳高層次人才的先進事跡和優秀成果,營造尊重人才、關愛人才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