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后旗地處全國“雙重”規劃中的北方防沙帶,是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境內有沙化土地2065.48萬畝,其中巴音溫都爾沙漠1506萬畝、烏蘭布和沙漠15萬畝,生態區位十分重要。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響以來,烏拉特后旗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探索實施多種“防沙治沙+”模式,繪就綠富同興的生態畫卷。
在加快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該旗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強研究論證,勇于探索創新,在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成功實施“工程固沙+造封飛光”系統治理試驗。工程固沙選用麥稈、稻草、蘆草、蒲簾子、石頭、合成纖維阻沙袋、聚乙烯阻紗網等14種不同材料進行沙障固沙試驗,通過對不同立地條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進行比較分析,選出最適合的沙障。在完成工程固沙的區域內,通過種植白刺、檸條、沙拐棗、酸棗等適合沙地種植的灌木和無人機飛播草種,提高林草綜合植被蓋度,目前集中連片規模治理區域面積達到55萬畝。同時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利用光伏板遮陰效果,規模化種植沙生植物,板上發電、板下修復,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帶動防沙治沙與多種業態融合發展。
該旗加大力度推動治沙模式向機械化轉變,派出工作人員考察市場,先后從甘肅武威等地引進壓沙、栽植梭梭等各類機械設備16臺。與自治區林科院、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同開展先進機械設備的推廣應用試驗,引進蒙草固沙機、網式沙障鋪設機、專業打坑機等設施設備。國家林草局還在烏拉特后旗舉辦的“三北”工程攻堅戰先進機械裝備演示活動上,向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捐贈了30臺先進機械裝備。先進機械在沙地上排排作業,壓制沙障、栽植梭梭,全方位提升了防沙治沙效果。
相比過去人工壓沙障,機械鋪設沙障速度提高3倍多,且鋪設的沙障厚度均勻、深度能統一到15厘米,抗風固沙能力更強,達到了提升作業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障作業安全穩定性、提高治沙效果持久性的顯著成果。
該旗把防沙治沙與林草沙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果、梭梭接種肉蓯蓉等產業。在山前河套平原發展梨、桃等經濟林產業及沙冬青、蒙古扁桃等原生樹種苗木繁育,完成雞心果、西梅、梨等果樹種植3000畝,酸棗種植4500畝。山后干旱荒漠區域主要以梭梭接種肉蓯蓉和白刺接種鎖陽為主,已完成梭梭接種肉蓯蓉7萬畝,建成萬畝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4處、梭梭接種肉蓯蓉科研試驗基地1處。在新紅林業管護中心發展“經濟林+中藥材”模式,栽植6.6萬株經濟林果,林下種植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800畝。
在推動產業發展時,該旗還引導農牧民深度參與,提供就業崗位,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