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地處黃河“幾字彎”,長城、黃河遙遙相望,陰山巖畫、水利工程熠熠生輝,千百年來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在這里交融發展、傳承積淀,形成了北疆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河套文化。為推進北疆文化視域下的河套文化研究進程,8月19日—21日,市委宣傳部特邀中山大學、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寧波財經學院的專家學者考察我市文化遺產,召開河套文化研究座談交流會。
幾天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河套文化震撼著專家學者,他們從各自行業領域出發,結合巴彥淖爾實際,對于更好地弘揚河套文化提出真知灼見。
“很多文物久已聞名,這幾天身臨其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巴彥淖爾做文旅融合有很好的基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考古專業教授鄭君雷說,“看了高闕塞、雞鹿塞、秦漢長城遺址、陰山巖畫,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巴彥淖爾文物數量大、類型特別齊全,比如長城有趙北長城、秦漢長城,還有漢外長城,有墻體、有塞障城,包括磴口的古墓群、臨河的古城。巴彥淖爾的文物等級也高,比如高闕塞、雞鹿塞,陰山巖畫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在中國文化史、考古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磴口縣納林套海、沙金套海發掘的幾處墓地,出土了幾件非常稀有的文物。”
鄭君雷建議巴彥淖爾加強考古學方面的工作,從河套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統一性所作的貢獻等方面深入挖掘文物價值、意義。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原會長、越南王宮博物館原館長全洪用“非常震撼”形容在巴彥淖爾的考察。他說,通過幾天的考察,對河套文化的認識有了一個升華。
“河套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很有深入研究的價值。巴彥淖爾利用優質的文物資源,打造旅游線路,發展文旅融合大有可為。河套的文物考古研究需要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朔方郡和我們廣東的幾個郡都是漢代設立的。這些郡相隔遙遠,但是在中華民族統一進程中發揮的歷史作用是一樣的。通過文物探索歷史背景下兩地文化的共同點,需要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希望在這方面兩地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有機會,也要推廣燦爛的河套文化。”全洪說。
寧波財經學院副教授、博士,河套水利文化研究會發起人,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會理事劉勇認為,陰山巖畫和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我這十余年比較關注河套水利文化。河套水利文化在中國水利文化乃至世界水利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推進河套水利文化研究,首先面臨人才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力量比較薄弱。我發起了河套水利文化研究會,目的就是凝聚更多的愛好者、學者加入進來,聚集研究人才。新中國成立以前,河套地區絕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家族修建的,這點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見,值得深入挖掘。新中國成立以來,總干渠、總排干都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動人民群眾開挖的,對于河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可以稱為紅色水利文化,值得探討。”劉勇說。
“國家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想把河套文化這張牌打好,還需要有考古學方面的研究資料做實實在在的支撐。”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原院長、研究員胡延春這樣認為。
胡延春說:“巴彥淖爾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比如長城、古城址、古墓葬,但欠缺深入的考古研究。比如對于陰山巖畫這種特殊的文化遺產,需要一支專業隊伍來研究。對巴彥淖爾文化遺址的研究,對于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是一個有力的支撐。我們考古方面力量薄弱,需要走另外一條路,比如像今天一樣走出去、請進來,或者和高校合作,建立一些課題,借助于高校和研究部門的力量來進行深入研究,來講好河套文化故事。”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不斷加強河套文化建設,為自治區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增光添彩。下一步,我市將更加深入挖掘、研究、傳承、弘揚河套文化,以河套文化成效助力北疆文化建設,為辦好兩件大事、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加快推進現代化巴彥淖爾建設凝聚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