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烏拉特草原,遼闊無垠,綠意盎然。近年來,隨著生態建設獎補政策的落實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市邊境地區人口逐漸減少,牧民居住分布點散、線長、面廣的特點尤為明顯,我市以打造自治區社區治理創新實驗為契機,在烏拉特中旗因地制宜創新推出邊境地區“流動化”基層治理模式,開辟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牧區基層治理新路徑,繪就祖國北疆安居樂業、安全穩定的幸福畫卷。
為幫助農牧民解決因居住偏遠、往返蘇木鎮辦事費時費力的困難,為烏拉特中旗6個蘇木鎮各配置流動服務直通用車1臺,以流動服務車為載體,把便民服務的“流動辦公”搬到牧民家門口,讓廣大牧民特別是居住偏遠的牧民感受到便捷的服務就在家門口。將每月的“第一周周一”“第二周周二”“第三周周三”“第四周周四”確定為“流動辦公桌”服務日,將嘎查牧戶和流動服務事項排列成表,有計劃、有秩序地開展上門服務。目前,“流動辦公桌”已有效開展了牧區社區扶貧、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區養老、退牧還草和草畜平衡獎補等惠民利民事項服務,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由組織、宣傳、社會工作、農牧、科技、司法等相關部門和牧區老黨員、黨校教師、年輕干部、農牧技術專家、社區醫生、司法干部等組成的宣講小分隊,建立流動課堂,依托流動車,對邊境地區牧民進行理論知識、農牧業實用技術培訓宣講,打通理論宣講、技術培訓的“最后一公里”,讓黨的聲音傳遍草原。目前,共完成流動課堂建設124個、組建各類理論宣講隊6支、吸納各類宣講員90人、開展課堂宣講輔導培訓300余次,為62個嘎查流動書屋配送各類書籍62批、20大類、30000余冊,實現了受眾牧民教育培訓全覆蓋,成為了滿足廣大牧民文化需求的“精神糧倉”。
充分發揮蘇木鎮社會工作服務站、牧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社會工作室、志愿服務站等力量,組建蘇木鎮包片干部、嘎查村“兩委”成員、農牧民黨員為骨干的流動志愿服務團隊,為牧民提供畜牧種子繁育、養殖技術咨詢、市場信息、法律援助、助殘義診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務,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基層治理服務的內涵,有效回應了牧民的所需所盼。目前,實驗區共組建了6支志愿服務團隊,組織志愿服務800人次,志愿服務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牧民家中,和諧、友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草原深處傳遞。
流動化服務是順應牧區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創新機制和載體,它突破了牧區地處偏遠、牧民出行不便的瓶頸性障礙,改變了長期以來牧區公共服務不及時、不便利、不到位等弊端,推動了牧區基層治理的公平化、均衡化、高效化、無盲區建設。流動化服務,它流動的是服務,抵達的是民心,拉近的是黨群、干群關系,凝聚的是干部與群眾的向心力,它實現了牧區服務由“點到面”再到“區域化”的轉變,實現了牧區服務由“等牧民來辦事”到“去牧民家辦事”的轉變,實現了牧區由“被動服務牧民”到“主動服務牧民”的轉變。
下一步,市委社會工作部將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和擔當,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更加扎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全力做好邊境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各項工作,擦亮邊境百姓幸福底色,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