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好烏蘭布和沙漠,對于保護黃河和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2018年8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巴彥淖爾市列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2019年4月,《巴彥淖爾市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規劃》通過,明確要把巴彥淖爾市打造為全球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的生動展示窗口。為此,巴彥淖爾市開辟超級牧場,發展各種沙漠農業和沙漠旅游業,同時與以色列共同建設沙漠綜合治理示范區,鎖住黃沙,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
巴彥淖爾市實行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壓實各級林長在抓防沙治沙中的責任,形成了“工程治沙為主、嚴格保護為基、產業治沙為要、科研保障為重”的防沙治沙體系。通過重大工程對沙化土地開展修復治理,對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區、自然保護區、嚴重沙化退化和生態脆弱區、封育區嚴格禁牧;在草原牧區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生態保護。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沙產業,全市產業治沙面積近90萬畝,形成了肉蓯蓉、釀酒葡萄、中藥材、生態光伏等產業。建立了市、旗縣區、蘇木鄉鎮三級林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探索總結出荒漠原生樹種造林、梭梭接種肉蓯蓉、沙障固沙、冷藏苗避風造林、高壓水打孔造林等多個適合當地的治沙造林技術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規模化防沙治沙、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荒漠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及社會公益造林項目,巴彥淖爾市共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490.87萬畝。2020年12月,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二是創新“三綠三金”模式,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五原樣板”。
五原縣地處黃河“幾字彎”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擁有耕地230萬畝,是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全國商品糧重要生產基地。
近年來,五原縣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厚植綠水青山,創新“增綠添金、借綠生金、促綠成金”三大模式,不斷探索形成了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共贏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實現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共贏。
“增綠添金”模式表現為,以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大減污降耗,改良增綠力度,全面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農業“四控”行動,持續推進鹽堿地改良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造綠與致富有機結合的林果產業。通過開展農業“四控”行動,耕地畝均增產20%~60%、增收20%以上;通過鹽堿地改良,項目區土壤全鹽含量降低50%、堿化度降低30%、土壤肥力提高15%,地力水平提升1~2個等級;通過庭院經濟、造林增綠,發展高品質經濟林2.13萬畝,畝均增收1萬元以上;5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驗項目成為全國示范。
“借綠生金”模式表現為,大力實施“百企聯百村建百園帶萬戶”工程,以現代園區建設驅動“生態+現代農業”“生態+新型工業”綠色規模發展模式,形成了向日葵、肉羊、果蔬主導產業全鏈條發展和以塔爾湖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引領的四大典型案例。全縣共培育引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142家,建成各類農牧業園區138個,形成農企利益聯結鏈條902個,成功創建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促綠成金”模式表現為,探索人居環境整治“五原模式”,借助電商產業放大品牌效應,以生態文化帶動全域旅游。全縣782個自然村全部建成美麗鄉村,69個村莊創建成為自治區級生態村,16個村莊獲評“國家森林鄉村”;電子商務年銷售額達6億元,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入選全國農耕文化實踐營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