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解決農村牧區留守困境兒童因長期寄宿,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引發的兒童成長和社會問題,從2011年起,烏拉特后旗婦聯便開始開展“周末媽媽——巾幗志愿者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愛心活動,幾年后該活動改稱為“周末媽媽·關愛娜荷芽寶貝”行動。十幾年來,這個位于祖國北疆草原深處的邊境旗縣,以其富有特色、愛心滿滿的志愿者活動,引起了區內外公眾和權威媒體的關注。2015年,在全國宣傳推選志愿者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周末媽媽·關愛娜荷芽寶貝”被評選為“最佳志愿者服務項目”。
李德軍采寫創作的報告文學《周末媽媽》,就是對這項活動的進行深度報道的作品。我聽德軍講,當他第一次聽說“周末媽媽”的事跡,就萌生了跟蹤采訪、積累素材,將來寫點兒東西的想法。
媽媽,大概是人之為人第一個認識的人,第一次用生命發出的呼喚!這是多么神圣、偉大而又崇高的稱呼!而“周末媽媽”,既非親生又非“全時”,但同樣承擔起了母親的責任。她們用心關心關愛著孩子們,扛起了一份社會責任,奏響了一曲大愛無疆的時代交響曲。
李德軍深情書寫這個活躍在烏拉特草原上的“周末媽媽”群體,為之投入了很大的熱情,也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他做了相當深入的采訪調查,素材積累比較豐富。他采訪了很多當事人,其中有“周末媽媽”,有被結對子關愛的“娜荷芽寶貝”及其家長,還有婦聯、學校、社區的知情者、見證者。他通過采訪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記錄了很多感人事跡,還很注重了解這一新生事物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面臨的問題。因為,他希望“周末媽媽”志愿者活動能夠行穩致遠。其次,細讀作品可看得出作者在素材整理、文本組織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整個敘事條理清楚,起承轉合流暢、自然,以個案記錄為作品的主體,重點選擇富有特色和典型意義的個案加以鋪展介紹,同時輔之整體把握和全局性思考,并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力求產生舉一反三的效果。
《周末媽媽》書寫的是“周末媽媽”志愿者群體和被關愛的留守流動兒童群體,這兩個群體的故事其實是由關愛和被關愛的許多故事或者叫作“個案”構成的。那么多孩子,成長環境各異,各有各的特點,有的十分乖巧、懂事,有的可能有點兒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礙,比如一些孤獨癥孩子。從采訪到寫作,必須留意各種現象,從中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生動事例加以提煉。即便是那些張開臂膀深情擁抱孩子們的“周末媽媽”們,必定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家庭條件、不同的困難和問題以及不同的家教理念,她們在與不同孩子結對子時自然會擦出不同的火花。如何使這些“不同”得以充分展現,直接關系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效果。如何組織好材料,使敘事別開生面而有“意味”、有張力,進而更好地表現作品的主題,其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巴豆——一位來自牧區的留守兒童,在他“周末媽媽”十多年來的關愛與呵護下成長為一名陽光少年,并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內蒙古大學。小格、小敏的家庭各有各的難處,但相同的是他們的家庭都深度貧困,且深受疾病和殘缺家庭的困擾,這些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花蕾般的孩子,多么需要陽光和雨露啊!政府、社會和愛心志愿者就是他們的陽光、雨露,改變著他們的當下境遇,也改變著他們的未來命運。故事有時讓人揪心,有時讓人動容。愛,不僅需要付出,更需要包容。一些孩子可能有怪癖,讓你哭笑不得;一些孩子可能有壞習慣,縱使親生也會讓你暴跳如雷;一些孩子自閉、自卑、形單影只,對你緊閉著心靈的窗扉。對于非親非故的“周末媽媽”們來說,真心愛上他們,讓孩子們感覺到你在愛他,要比所有有形的付出更難。作者如何去發掘素材的潛在價值,走進“周末媽媽”和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再用文學手法來組織素材、敘述故事、表達思想,看得出這是德軍從開始采訪到收筆結稿,從始至終需要面對并孜孜以求且達到完美結合的呈現。
《周末媽媽》是以寫事為主的作品,但寫事離不開寫人,如果能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必然會大大加強感染力。所以,作者很重視人物特寫,在介紹人物事跡時努力刻畫人物,其中也有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描寫,從而基本做到了人物形象具體可感,特征鮮明,而且在表現人物境界、情懷方面也比較突出。
李德軍對筆下的人和事傾注了滿滿的真情,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嘩眾取寵,樸實而真誠。每當寫到關鍵處,就情不自禁地插入一段議論性文字,或直抒情懷,贊美新時代濟貧助弱的大愛,或發表感慨,希望這種關愛留守、流動、單親等家庭困境兒童的愛心行動能夠持之以恒。
《周末媽媽》是李德軍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大學聯合主辦的全區文學創作高級研修班學習期間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帶有完成創作“作業”的性質。他是2019年文學研修班第九期學員。內蒙古大學聘請部分作家、評論家擔任學員們的創作指導老師,我是其中的一名指導老師,李德軍是我指導的學員之一。這便是我和德軍結交的開始,文學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德軍給我的印象是憨厚、淳樸,身上帶有西部漢子那種百折不撓的堅韌勁兒。有一次,我對學員的幾部作品進行點評,其中就有《周末媽媽》。既然是老師在課堂上集中點評學員的作品,既然為了讓學員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加之我一向不會敷衍的性格,自然要“百般挑剔”了。我不時掃一眼坐在前排認真聽講并做筆記的德軍,心想:我這種吹毛求疵的點評一定會惹他不悅甚至反感吧?講完課下來,我看德軍的反應便明白自己多慮了。他和其他學員圍在我身邊繼續討論著各自感興趣的問題,他的臉上洋溢著憨憨的笑容,不時向我描繪著下一步的修改打算。
文學是李德軍的夢想。他的《河套脊梁》曾榮獲第六屆“中華寶石文學獎”報告文學類獎。“中華寶石文學獎”是我國自然資源題材文學作品的最高榮譽獎項。這部《周末媽媽》同他的《河套脊梁》一樣,也是一部聚焦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為時代書寫報告,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希望德軍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表現技巧,早日實現自己的文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