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烏拉山鎮鹽海村南大壩組筆者看到,今年4月份全旗干部群眾義務栽植的新疆大沙棗、杜梨等苗木已成活,綠意盎然。這些苗木的茁壯成長,預示著這里不僅可以抵御風沙,未來還能成為村民們的“搖錢樹”。
今年,烏拉特前旗圍繞“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開展套內零星沙丘治理工作。投資約189.29萬元,在鹽海村南大壩組1370畝沙丘實施喬木造林、灌草混播、工程固沙、外圍網圍欄圍封等治理措施。喬木造林124畝,種植3行新疆大沙棗和杜梨等樹種,灌草結合233畝,主要種子為檸條、沙打旺、花棒、沙米等,工程固沙217畝,圍欄圍封6000余米。共栽植棗樹、杜梨等苗木4.9萬余株,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片地我們選的樹種是新疆大沙棗和杜梨,皆具有抗風沙和耐干旱的作用,幾年后結出來的大沙棗效益也很可觀。杜梨通過嫁接梨樹,結出來蘋果梨、早酥梨,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我們通過引導周邊村民撫育管護這片樹,提高經濟林木的產量與質量,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烏拉特前旗林業和草原局產業辦主任鄔海濤說。
該項目建設期為1年,撫育管護期為3年。在此期間,烏拉特前旗林業和草原局將全力保障林木健康成長,3年后,整體移交烏拉山鎮鹽海村黨支部,鼓勵村民參與經濟林的經營,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路徑,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南大壩組的村民們看著茁壯成長的苗木,眼中充滿了希望,推開門窗,風沙的困擾已不復存在,空氣變得清新宜人,村莊周圍的環境也有了顯著的改善。鹽海村南大壩組的實踐證明,生態建設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并非遙不可及。當地村民對未來充滿信心。
烏拉特前旗林業和草原局將持續關注項目進展,確保技術培訓和后期管護跟進到位,助力村民提高收入,共享生態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