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磴口縣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整合縣內紅色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路線,積極搭建研學育人實踐新平臺,推動思政教育從課堂內走到課堂外,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銹跡斑斑的推土機、臟兮兮沾著泥巴的軍大衣和雨靴、款式老舊的頭燈和對講機……每一件都在向人們深情講述那段艱苦且動人的創業故事。”在圣牧防沙治沙紀念館里,沙漠研學營的學生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了磴口縣各族干部群眾共同戰風沙、保家園的光輝歷程,進一步領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
磴口縣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題,進一步整合提升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館、同心主題公園,“光伏+生態治沙基地”、科學技術館、兵團博物館、漠北拓展營地,王爺地蓯蓉種植與生產基地、風環境風洞實驗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等陣地資源,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路線,全力構建集紅色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文化傳承為一體的研學體系,并通過觀展、互動體驗等形式強化思想教育,讓思政課變得更加可感可知、生動鮮活。
研學是開展思想實踐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王爺地蓯蓉種植與生產基地,專家趙博士帶同學們了解農田防護林的功能、樹種篩選、林帶結構的篩選和“窄林帶,小網格”八行林帶的優劣,并講解了防沙治沙過程中所采用的科學方法和實用技術。介紹了“精神一脈傳承、兩山理念引領、三生共贏發展、四方主體參與、五域系統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總結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植樹造林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蘊含著讓民族團結的“石榴籽”抱得更緊的美好愿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磴口縣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實踐研學,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在實踐中了解鄉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厚植家國情懷,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磴口縣民委主任賈新霞說。
下一步,磴口縣將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創新模式,利用好各類資源,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創造更多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把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種子根植于各族干部群眾的內心深處,通過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廣泛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