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近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成功舉辦,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發展的動人故事。
草原生態的守護者
我國是草原大國,但過去由于多種原因,草原出現退化。進入新世紀,國家啟動草原重大生態建設工程,草原面貌得到改善,但生態保護仍任重道遠。蒙草集團作為國內聚焦草種科技的上市公司,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依托鄉土種源保障及生態大數據導航,蒙草集團累計修復國土面積3200萬畝,為草原生態修復、沙漠沙化治理和“三北”防護林工程提供了創新技術服務和優質產品供應。內蒙古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改善,有效恢復了草原生態,筑牢了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各類飼草產量高達7543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802.1億元,不僅保障了全區1.4億頭只牲畜的“吃飯問題”,還支撐了奶、牛、羊、絨等重點產業鏈的發展,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科技助力乳業發展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專家和伊利集團的技術人員攜手展示乳業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作為乳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它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為核心使命,匯聚人才力量,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實現乳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這背后,是各族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結晶,他們緊密合作,推動著內蒙古乳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峰。
人民楷模的大愛無疆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內蒙古人民敞開胸懷,接納了來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的約3000名孤兒,給予他們溫暖的家。都貴瑪,這位當時年僅19歲的姑娘,主動承擔起28名上海孤兒的養育任務,用半個世紀的真情付出詮釋了大愛無疆。她還自學蒙醫蒙藥和婦產科知識,挽救了許多年輕母親的生命,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她的事跡感人至深,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激勵著更多人投身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中國航天的堅實后盾
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相連,是神舟飛船的著陸場。自中國航天事業起步以來,四子王旗的各族人民就成為航天事業的堅實后盾。在每次神舟飛船返回任務籌備期間,四子王旗政府都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從交通管制到安全保衛,從醫療保障到后勤服務,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萬無一失。各族人民不辭辛勞,日夜堅守崗位,確保各項準備工作順利進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航天事業保駕護航,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輝煌成就。
旅游帶動農牧民致富
近年來,內蒙古的旅游業蓬勃發展,為當地農牧民帶來了致富的機遇。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的塔娜是眾多返鄉創業大學生中的杰出代表,她不僅自己經營民宿,還幫助當地牧民將傳統蒙古包打造為牧家樂,并通過培訓、引流等方式,豐富旅游業態,助力農牧民增收。截至目前,5個民宿每年能為當地農牧民解決3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近500戶農牧民增收。一位牧民通過在民宿門前為游客牽馬,一個旅游季就能增收4萬至6萬元。這些成功案例展示了旅游業在促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北疆楷模的奉獻精神
關慧明,來自中國·冷涼院士工作站的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每年有300多天在田間地頭為菜農服務,培訓指導近20萬人次,針對生產難題研究出十幾項科研成果,每年為菜農增收4000多萬元。他提出的冷涼蔬菜發展戰略,被自治區和科技部確定為“十三五”發展規劃項目。他成立的全國首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00萬畝,使全市冷涼蔬菜從2萬畝發展到50萬畝,純增收入20億元。他研發的可食用殺蟲劑為種植戶解決了病蟲害困擾,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對各族群眾的深情厚誼。
民族團結的社區典范
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區和烏蘭察布的古城社區是民族團結的典范。清泉街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構建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區環境,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古城社區黨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社區各族居民提供優質、便捷、周到的服務,使社區各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互學互助、相親相愛。這些社區的成功經驗表明,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內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著團結奮進、繁榮發展的新篇章。他們在草原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民生改善、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將激勵更多人投身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內蒙古的明天將更加美好,石榴花開將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