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畫、科研寫作、生活助手……人工智能技術一日千里,帶動許多行業的飛速發展,也不可避免埋下諸如換臉騙局、數據侵權、炮制謠言等一系列法律、道德乃至倫理層面的隱患風險。
如何驅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9月9日,在網絡安全技術高峰論壇主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網絡安全大會上,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引發廣泛關注。《框架》旨在推動各方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識,以促進人工智能的安全與有序發展。
《框架》以鼓勵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風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包容審慎、確保安全、風險導向、敏捷治理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原則,釋放出積極信號。這是基于當下人工智能發展階段作出的科學研判,也與日常生活中多數從業者、使用者的開發和使用體驗相符。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進入從業者和公眾的視野:如何界定生成內容的版權,如何防范各類新型騙局,傳統職業崗位的迭代如何應對?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政策保障、技術標準和內容架構,行業才能走得更遠。
如何防范隱患、化解風險,從源頭實現安全治理?《框架》緊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特性,分析人工智能風險來源和表現形式,鼓勵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協同推進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這項關鍵任務。必須看到,人工智能產業鏈條長、涉及主體多、專業性較強,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也是當代社會中技術風險的共同特征。因而,需要推動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公民個人等各方就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達成共識,結合多個領域思考綜合性、系統性的治理措施。另外,此次方案是“1.0”版本,可期待在多方實踐中積累總結經驗、密切溝通交流,不斷更新迭代《框架》“2.0版”“3.0版”。
人工智能攸關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中國始終致力于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2023年10月,我國率先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今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舉辦,會上中方代表再次提出“堅持智能向善,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公平普惠,堅持協同共治”四項看法主張。將滿一年,此次發布《框架》,就各方關切的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治理等問題提出建設性解決思路,同時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圍推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國際合作,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確保人工智能技術造福于人類。
期待《框架》培育安全、可靠、公平、透明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明確原則底線,讓人工智能技術得以持續“向陽生長”。(默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