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提及謝安,人們就會想到東晉贏得淝水之戰的頭號功臣,而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最值得紀念的是筑埭治水、惠及千秋的謝公,《晉書》中用上面簡短卻有力的12個字評價了他在當地的政績。
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驚天政績,不耿耿于任上就有顯赫聲名,只問自己在任上為百姓做過什么,為后代留下什么,甘于“自己栽樹,讓后人乘涼”。古時候不少先賢的為政思想和實際行動,不僅為當時的社會樹立了道德標桿,也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求“當時譽”還是求“千秋功”,考驗著黨員干部的眼光和胸襟。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一些黨員干部總希望在任職內留下政績,本無可厚非。但經濟建設要尊重科學、尊循規律,許多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并非一兩年內就能出成果,需要幾任班子接續努力。如果刻意追求顯績,搞花架子、玩虛功,為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這樣的民生工程勢必變質變味。要知道,我們所有的工作和成績,既承接了前人的努力,也彌補著前人的不足;既奠定著后人的基礎,更接受著后人的檢驗。
一些黨員干部為何青睞于急功近利的顯績?其根源在于浮躁的工作作風和錯誤的政績觀。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立志為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奮斗終身,才能干大事,如果沉迷于追逐個人名利,定然無法成就一番事業。激揚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為信念的真摯情懷,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不計一時得失,著眼久遠之利,胸懷天下之利,拿出滴水穿石的韌勁、久久為功的恒心,方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政績。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黃大發一生只為修一渠,用時36年,歷經艱難險阻,完成了草王壩村村民的千年夢想;70余載歲月滄桑,一代代右玉人播綠不止,書寫出一部感天動地的綠色傳奇……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是一場接力賽,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是改革接力者、發展的接棒者。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對那些耗時長、見效慢的目標任務,不能輕易改弦更張、隨意另起爐灶,而要甘于下苦功夫、慢功夫、長功夫,多補前人缺、多鋪后人路,干好自己這一任,跑好自己這一棒,切實肩負起時代和人民的重托。
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砥礪“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多干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潛績,即使一時沒能收獲鮮花和掌聲,但留給后人的必然是長久的敬仰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