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場全體同唱主題歌作為演出的結尾,再次掀起全劇高潮,這是舞臺上常見的動人情景,歌舞劇《雕花的馬鞍》就是典型的一例。當主題歌《雕花的馬鞍》這首已傳唱近40年的作品,在歌曲原唱、著名歌唱家那順的領唱下深情響起的時候,全體觀眾、演員的感動與歌聲頃刻融為了一體,現場氣氛被熟悉的旋律瞬間燃亮,情感和精神的力量匯涌成歷史記憶的共鳴和時代心聲的綻放。
歌舞劇《雕花的馬鞍》劇照。侯瑞 攝
從經典傳唱到舞臺重塑,再現了歷史榮光與民族驕傲的畫卷
歌曲《雕花的馬鞍》誕生于上世紀1988年,是一首贊頌軍民情誼和牧人生命情懷的經典作品,由印洗塵作詞,寶貴作曲,那順首唱。其創作靈感來源于20世紀60年代祖國北疆內蒙古軍民共建軍馬場、團結一心護邊防的真實故事。
據那順講,詞作者印洗塵在草原采風時聽到一個故事,離軍馬場不遠處住著一位獨居老牧民,駐地戰士們新老更替幾十年,從未間斷幫助和照顧老人。部隊要撤防時,老人為紀念這段感情,親手雕刻了一副柳木馬鞍送給部隊。后來印洗塵在另一個牧場親眼看到了一副雕花的馬鞍,記憶和感情的閘門瞬間打開,民族的豪情深情地流出筆端。歌詞發表后作曲版本很多,而寶貴巧用好來寶中的贊頌曲調編成新曲,迅速傳唱開來,成為表達軍民魚水深情和牧人情懷的佳作。
歌舞劇《雕花的馬鞍》共4幕,由朱洪坤編劇,那順導演,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烏蘭牧騎演出,系2022年度自治區優秀劇本孵化計劃資助項目。其創作靈感就來自于這首同名歌曲和同樣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又融入了豐富的劇情:某英雄八連奉命來到內蒙古東部區某地建設軍馬場,戍邊駐防,戰士和牧民之間交流交往相融、和諧相助。徐班長和駐地牧民、退役騎兵老戰士阿拉坦倉的女兒烏蘭在軍民共建中產生了愛情。一直喜歡烏蘭的民兵隊長巴拉因此欲與徐班長“比武”競爭。草原突發大火,戰士們為保護牧民轉移奮勇撲救,徐班長等8名戰士壯烈犧牲。巴拉兒子等新一代邊防戰士成長起來,接續著神圣的戍邊使命。年邁的烏蘭在無盡的思念中,與手捧雕花馬鞍的徐班長夢幻相逢。
本劇還塑造了八連姜連長、嘎查書記孟根倉、烏蘭的阿爸阿拉坦倉、兩個“英雄騎兵”兒子都光榮犧牲在戰場上的草原額吉薩仁等人物形象,從經典傳唱到舞臺重塑,激起了幾代人難忘記憶的共鳴,再一次藝術呈現了軍民魚水情的歷史榮光和北疆各族人民共筑民族驕傲的難忘畫卷。
從軍民情緣到離別贈鞍,凸顯感情積淀到精神升華的禮贊
本劇核心可用3個關鍵詞來概括:“濃情”“重托”“相贈”。“濃情”講述的是軍馬場戰士可貴的祖國情、戍邊情、家鄉情、戰友情和愛情;“重托”展示的是救火前線生死危難之際,徐班長和巴拉兩人從愛情競爭對手化作危難戰友,毅然爭先沖鋒、大義相托對方轉移牧民和照顧好心上人烏蘭的感人情節。徐振中對著巴拉大喊:“你聽我說,趕快下山幫著孟書記他們轉移嘎查牧民。”巴拉深知烏蘭心中的真愛是徐班長,但烏蘭又是自己的發小和心中最愛,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在熊熊的烈火中,他也焦急地對著徐班長大喊:“要下山你下,烏蘭還等著你回去呢,她要是有什么三長兩短我饒不了你。”;“相贈”表現的是:軍馬場完成歷史使命、撤防離別之際,孟書記和牧人們依依不舍,將最珍貴的雕花的馬鞍贈給部隊的情景。馬鞍是草原牧人精神的凝聚,被譽為草原圣物,代表著英雄的榮譽。孟書記手捧馬鞍深情地說:“這副雕花的馬鞍啊,屬于我們英雄八連,英雄八連才是我們草原上真正的‘巴特爾’。”
“濃情”“重托”“相贈”6字內蘊層層相連遞進,在扎實的劇情節奏中,實現了本劇主題思想由感情積淀到精神彰顯的燦然升華,也體現了劇本立意的高度、舞臺編排的精妙。這與歌曲《雕花的馬鞍》兩段歌詞表達的“伴我度過金色的童年”的感情、凝聚成的“孕育了多少民族的驕傲”的精神,形成了完美的傳承關聯和境界統一,這是軍民魚水情凝結成的國家與民族精神的彰顯,也是各族軍民壯美生命之光同心傳揚的寫照。
從馬駒降生到新兵誓言,抒寫蒙古馬精神代代相傳的詩篇
歌舞劇《雕花的馬鞍》是著力展現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講好傳揚蒙古馬精神故事的佳作。
馬在牧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是貼心的朋友,也是精神的支柱,在生活和生命中意義獨特而重要。軍馬在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發揮過巨大作用。騎兵最興盛的年代,在東北和西北建有50多個大型軍馬場。新中國成立后,為加強國防建設、保障邊防安全,曾在北部邊疆內蒙古建有十余個軍馬場,無數戰士為守邊戍邊、軍民團結譜寫了蒙古馬精神的英雄詩篇,奉獻了青春和熱血。
歌舞劇的劇情設計妙在與立意和主題的邏輯銜接和無縫貫通,更妙在水到渠成、自然催開主題思想的花蕾。本劇的幾個小情節,看似劇情發展的小浪花,卻起到了升華主題的大作用。第三幕《情滿草原》中,薩仁額吉家的棗騮馬遭遇難產,生命危急,姜連長立即命令徐班長停止訓練趕去救助。徐班長忙到天黑,小馬駒順利降生,“母子”平安。夜空下,徐班長情不自禁吹起了口琴,動人的旋律靜靜流淌。一直焦急等待的烏蘭對徐班長由好感到感激,再到信任、心動,愛情的火苗徐徐燃起。薩仁額吉高興地把徐班長讓進蒙古包,望著屋里掛著的兩個光榮犧牲了的孩子的勛章,老人動情地說:“我為他們驕傲自豪,國家的安寧、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個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鮮活的生命換來的啊。”這令徐班長內心深深震撼;尾聲里,徐班長犧牲幾十年后,巴拉的兒子光榮參軍,接過了父輩戍邊的時代重任,在當年的火場邊聆聽了老人講述的故事后,他堅定表示:“我會牢記軍人使命,成為一名合格的邊防戰士。”步入老年的烏蘭看到當年的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心生思念和感慨:“我今天來到這里才發現,你們早以另一種方式在守衛著北疆、依戀著祖國,你們把根扎得這么深,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當觀眾沉浸其中,心靈和感情一起與馬的生命、家園和主人公的命運共起伏時,一定對蒙古馬精神的內蘊會有新的感悟:這些用青春熱血、鮮活生命、幾代各族兒女家國情懷換來祖國邊防安全穩定的壯舉,不就是蒙古馬精神的絢麗閃光嗎!
記得一位前輩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這樣理解蒙古馬精神:“蒙古馬識途認家,不管它走了多遠,一旦想回家的時候,不管暴風雪也好,穿越河流山嶺也好,它就一定能找到家。”這是只有把蒙古馬視為相依為命一家人,才能體味出的蒙古馬深層的情感內蘊和特質。人們常說“老馬識途”,今天細細想來,其內涵就是基于親人般的信任。“老”是感情和認知的積累和沉淀,“識途”既是認準路的方向,也是感情堅定的寄托。“識途認家”道出了人對蒙古馬的信任、蒙古馬對親人和故土的依戀。
可以說,本劇以獨特的視角和呈現技巧,給出了蒙古馬精神內蘊在哪里藝術命題的新的求解方式:就在軍民與駿馬相依為命的感情里,在英雄額吉內心的驕傲與自豪里,在戍邊戰士英勇無畏的壯舉中和不斷接續回響的誓言里,在各族兒女深深扎根的故土里,更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傳、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