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對烏拉特中旗新忽熱古城新一輪考古發掘,確定新忽熱古城為唐代橫塞軍城。與橫塞軍生死相依、存亡與共的軍使郭子儀的故事也廣為傳頌。
橫塞軍使郭子儀
唐朝重臣、歷史名人郭子儀,曾在巴彥淖爾境內任“橫塞軍使”。
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載,“天寶八載,于木剌山置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命子儀領其使,拜左衛大將軍。十三載,移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于永清柵北筑城,改橫塞(軍)為天德軍,子儀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此記載反映天寶八載橫塞軍置于木剌山。木剌山又名牟那山或木尼山,應為陰山山脈之色爾騰山、烏拉山的總稱。《資治通鑒》亦載天寶八載“三月,朔方節度等使張齊丘于中受降城西北五百余里木剌山筑橫塞軍(城),以振遠軍使鄭人郭子儀為橫塞軍使”,也可佐證橫塞軍(城)位于中受降城西北五百余里之木剌山。王煒民在《陰山文化史》中說:“在都護府下一般設有軍、城、鎮、守捉、堡等軍事機構……河套北去中城西北五百里烏拉特山的故可敦城置橫塞軍,后移至烏梁素海東北,改稱天德軍。”其中的“烏拉特山”應理解為陰山山脈之色爾騰山與烏拉山的總稱。而郭子儀曾任橫塞軍使和天德軍使。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對烏拉特中旗新忽熱古城新一輪考古發掘,確定新忽熱古城為唐代橫塞軍城,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刊文《安北都護府治所“可敦城”及所轄橫塞軍考述》,將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公諸于眾。
橫塞軍后來改名為天德軍,移駐之地位置在今烏梁素海海域,早年為海水淹沒。依據是1976年,烏梁素海東畔(前、后烏拉山所形成的明安川西端)發掘一古墓,得墓主人王逆修的墓志銘一塊,上有其人死后“安葬于軍南五里”的記述,即墓葬位于天德軍城南五里。那么,墓北五里當然就應該是天德軍的駐地了。
從上述記載與考證得知,郭子儀擔任橫塞軍及其以后的天德軍軍使期間,其軍事活動就在今巴彥淖爾境內的陰山與烏梁素海一帶。賈祝文所著《千里北陲驚現朔方軍橫塞城址,世代風沙難掩汾陽王忠武史跡》中明確指出:“孤懸于陰山最前沿的唐橫塞軍,建置于唐天寶八載(749年)三月,四年半后的天寶十二載(753年)冬,橫塞軍內遷大同川改稱天德軍。天寶八載任橫塞軍使、天寶十二載改任天德軍使的郭子儀,是與橫塞軍生死相依、存亡與共的唯一軍使。而且,郭子儀于橫塞軍四年半的戰守經歷,可謂是其二十年執劍陰山、馳馬河套的濃縮寫照?!碧斓萝娨岂v之地時稱“大同川”,可見河套地區或部分地區歷史上也曾有名“大同川”。1951年前后黃河變遷,使得歷史上的“川”演變為今天的“?!?,將天德軍城淹沒。
大戲傳唱此名門
《打金枝》又名《滿床笏》《大拜壽》,是我國赫赫有名的傳統戲劇,劇情根據真實的歷史人物及其故事演繹而成,矛盾沖突激烈扣人心弦,塑造人物性格鮮明,深受廣大戲迷喜愛,先后被編成京劇、豫劇、晉劇等多個劇種,久演不衰。
《打金枝》故事講述的是唐朝大將、汾陽王郭子儀壽誕,眾兒女前來拜壽,三子郭曖因其妻昭儀公主恃貴不夠周到,受到兄弟嘲諷譏笑,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進皇宮向唐王夫婦哭訴,求父王懲辦郭曖,為她出氣。郭子儀身為朝廷重臣,深知觸犯公主事大,一旦唐王怪罪下來,輕則殺頭,重則夷滅九族,于是綁子上殿請罪。唐王以國事和君臣團結和睦為重,不加責怪,反擢升郭曖官職,并與皇后一同勸說女兒女婿,使夫妻二人和好。
皇帝女兒出身高貴,世稱“金枝玉葉”,這樣身份的人物挨打,劇情由此推向焦點,扣人心弦。這位“金枝”就是唐王之女升平公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與郭曖成婚,那時郭曖才十三歲,“打金枝”時也不過十五歲。一個十五歲的娃娃,又是將門虎子,心高氣傲,口出“我父薄天子不為”的狂言,意思是:我父親的地位接近皇帝,只是不作罷了。升平公主也是十來歲的少女,又是皇帝之女,自幼嬌寵萬分,咽不下這口氣,抓住郭曖“大逆不道”的狂言,就向皇帝父親告御狀?;实圩钆麓蟪贾\反篡逆,這一對少男少女年幼無知的行為,如果碰上不明智的皇帝,那后果對郭子儀父子是極為嚴重的。所幸唐代宗深明大義,當即決定息事寧人,勸慰公主,郭子儀也力求主動,責罰郭曖,向皇帝請罪。唐代宗在戲文中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兒女閨房之言,何必當真?!币粓鲲L波就此得以化解。故事講的雖然是帝王將相家的事,但男女雙方豁達大度、顧全大局且老于世故,并因此化解危機,收獲皆大歡喜的結局。這完全符合中國人和為貴以及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的人生態度,也是戲劇流傳久遠、家喻戶曉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逃走、長安陷落,太子李享繼位為唐肅宗。面對根基不穩勢單力孤的肅宗朝廷,郭子儀率領朔方軍前來護衛效忠,令唐肅宗大喜,并委以重任。郭子儀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先后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云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州),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領河北全境。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數萬軍隊,平定藁城。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俘獲敵軍四千人。郭子儀返回常山,會戰史思明數萬兵馬。在安祿山添加兵力增援史思明時,郭子儀率領將士殊死戰斗,擊破敵軍。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發兵南征,斬獲數萬,終于平定河曲。其后,郭子儀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九月,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帥,隨從廣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俶率蕃、漢兵十五萬前去收復長安。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挽救了唐王朝幾近覆亡的命運,被譽為“古代軍人的楷?!薄H藗冊诹w慕郭子儀出將入相的同時,也在深深思考和探索家門興旺的緣由。郭子儀用他的行動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為他的子女做了榜樣。同時,也正因為有了郭子儀的人生引導和嚴格教導,郭家方能備受榮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