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巴彥淖爾的番茄喜獲豐收,一顆顆誘人的小鮮果從田間走進車間,被切成丁、破成粒、打成醬、榨成汁,不僅留香全國,還漂洋過海“紅”起來。
核對品名數量、檢查包裝批號、隨機抽樣送檢……9月10日,在內蒙古福永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番茄廠,呼和浩特海關關員正在對一票出口大桶番茄醬進行屬地查檢:“等實驗室檢測合格后,我們會‘云簽發’檢驗檢疫證書,企業就能搶‘鮮’發貨了。”據了解,這票貨物重達50噸,將輸往韓國。
廠區里一片繁忙,流水線上,清洗、篩選、破碎、預熱、濃縮、殺菌……機器設備連軸運轉,技術工人加急趕單。一輛輛小叉車將新鮮出爐的大桶番茄醬倒運、堆碼整齊,等待外調。
“今年,巴彥淖爾番茄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我們的生產期也從往年的45天延長到兩個月。預計收購原材料近40萬噸,每7噸半打一噸醬,產出成品5萬多噸。番茄醬季產年銷,三成內銷,七成出口,大多輸往中東地區、東南亞和日韓國家。”內蒙古福永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經理陳圓說。
我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年種植番茄穩定在20萬畝左右,年產100多萬噸,產出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紅色素含量和糖分高,備受市場青睞。
多年來,我市引選、培育了60多個加工型番茄適種品種,推廣栽植高產高效品種10余個。同時開展后天產地賦能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和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確保好產地產出好產品。另外還形成了“訂單型”和“車間型”兩種基地建設模式,即由企業通過經紀人與茄農簽訂購銷合同,或由企業以土地流轉方式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廠,實現企業和茄農雙贏。
受益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市番茄制品出口數量和貿易額連年雙增,海外市場份額迅速擴張,遠銷六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助力我市番茄制品高質量出口,呼和浩特海關指導我市企業建立從青苗到成品的全鏈條管控體系,幫助企業提升農殘、重金屬等自檢自控能力,簡化種植基地備案、屬地查檢、原產地規則享惠、檢驗檢疫證書申領等業務流程,降低企業營商成本,壓縮貨物通關時長。同時,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工作,為企業量身定制出口指南,護航“紅色產業”綠色通關。
今年1至8月,呼和浩特海關監管我市出口番茄制品7.98萬噸、7.28億元,同比增長14.16%、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