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改革的各個階段、整個過程,都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為了人民
●人民群眾是改革事業的實踐主體,是改革進程中的行動核心,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匯聚起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建設和改革都聚焦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聚焦“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
●改革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必由之路,而要檢驗我們改革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改革發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項重大原則之一,深刻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為了誰”“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依靠誰”“全面深化改革到底改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怎么看”等重大問題。在“四問”中剖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邏輯,對于進一步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究竟為了誰
人民立場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民,其發展成果也一定要為了人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一切脫離人民的改革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改革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無產階級政黨堅持人民性的改革舉措,核心宗旨始終是為人民謀利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并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后,為了使人民徹底擺脫貧困、奔向全面小康的生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贏得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提供了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動力。只有堅持改革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這項偉大事業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在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各個階段、整個過程,都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為了人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字里行間、處處體現著“一切為了人民”的應然選擇。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依靠誰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看來,人民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列寧曾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并指出:“社會主義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創立的。它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毛澤東也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改革事業的實踐主體,是改革進程中的行動核心,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應對挑戰、凝聚共識,匯聚起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
任何改革觀都有一個動力維度,都有一個“依靠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深知人民是現實社會的直接參與者、基層實踐的親歷者,對現實的洞察最為精準。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改革觀鮮明指出,改革要依靠人民。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如果沒有人民群眾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精神,就不會有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就不會有實行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實行銀行商業化運營等創造性壯舉。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既注重頂層設計,又堅持廣集民智,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為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則,緊緊依靠人民的聰明才智,把14億多中國人民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浩瀚之力。在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汲取人民智慧和力量,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多傾聽基層聲音,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依靠群眾找到破題的思路。同時,要關注和總結人民的創造,將社會各領域的實踐探索上升為可推廣的政策舉措,使人民群眾既是國家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角。
全面深化改革到底改什么
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作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根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規定著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也規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比較容易解決了。通過改革回應和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準確把握并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不僅關乎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完善上層建筑,更是適應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生產關系優化、滿足人民需要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之舉。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建設和改革都聚焦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聚焦“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克服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后,中國共產黨又帶領人民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對我國歷史上每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改革,都在傾聽民聲、尊重民意中順應民心、贏得人民支持。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當前,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國共產黨面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需要,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在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注重解決人民群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變化這一主要矛盾的過程中,協同解決和完成其他方面的矛盾和任務。具體來講,要統籌推進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強烈的方向上持續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更有針對性。
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怎么看
人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改革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必由之路,而要檢驗我們改革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發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開放后,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1.8%上升至18%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均顯著提升。中國的改革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時,也注重“分好蛋糕”。在新發展理念中,“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既體現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又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色、本色、亮色、特色。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盡管在不同階段改革的內容和重點有所變化,但“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要義始終如一、不曾動搖。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消除絕對貧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廣大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實際成效。在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扎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加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讓改革舉措得到實踐的檢驗和群眾的評判,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真正做到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轉自《內蒙古日報》2024年9月23日第五版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