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錢高手’!”近日,有消費者吐槽,自己不知何時誤點開通了此功能,收到快遞才發現,家里3歲的小朋友也可以網絡購物。記者調查發現,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極速付款、小額自動扣費等支付手段在為網購服務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不少消費者頭疼不已,甚至有時候一個誤操作就掉進陷阱,莫名其妙花了錢。
在數字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免密支付、極速付款等便捷功能已成為很多消費者的首選。然而,這種以犧牲部分安全性為代價的便捷支付,頻頻引發爭議。不少消費者反映,在不知不覺間“被消費”,甚至因誤操作或家中孩子、老人的不慎行為,導致賬戶資金不翼而飛。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對支付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免密支付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支付效率和便捷度,本是方便消費者之舉。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一些平臺與商家將免密支付當成掏消費者錢袋子的“便捷通道”。比如有的平臺免密支付功能開通極為簡單,有的甚至在付款界面默認開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戶選擇相應的支付渠道后,授權商戶自動扣款;有的以極為隱蔽的方式進行提示,導致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授權開通了免密功能。與變相誘導及開通容易相反的是,一些平臺在消費者嘗試取消免密支付時,故意設置障礙,使得取消過程變得異常復雜。
這種開通易取消難的現象,顯然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免密支付的開通,理應在消費者充分知情并明確同意的基礎上進行。而取消免密支付是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不應該受到任何無理限制。
免密支付開通易取消難的問題,已成為當前支付領域的一大頑疾。要根治這一問題,需要支付平臺、監管部門和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合力整治。首先,支付平臺應完善用戶協議和支付界面的設計,確保消費者在開通免密支付前能夠充分了解相關信息,并作出明確的選擇。同時,簡化取消免密支付的操作流程,避免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其次,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支付平臺的監管力度,確保其合規經營。對于存在違規行為的平臺,應依法予以處罰,并公開曝光其不當行為,以儆效尤。監管部門還應定期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的普及活動,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此外,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警惕性。在使用免密支付等便捷功能時,仔細閱讀相關條款和協議,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對于家中的孩子和老人,消費者也應加強教育和引導,避免他們因不慎操作而引發不必要的糾紛。
免密支付不能成了“錢包刺客”。多方合力管好違規平臺和商家的任性之手,興利除弊,才能讓消費者放心使用免密支付等功能,也才能建立起公平、透明、規范的支付環境,推動支付行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