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東,機械轟鳴,塔吊林立,目之所及,一派聚力攻堅、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項目落地快、營商環境優、產業發展好的“強磁場”效應持續釋放……如今的臨河區,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項目在此落地、開花、結果,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體系持續完善,城市新能源產業迸發出更加澎湃新動能。
今年年初,臨河區召開2024年大兆瓦風電裝備產業發展大會、三一重能主機項目開工暨全區重點項目推進會。來自國內39家新能源企業代表共聚臨河,圍繞風光氫儲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及配套服務產業發展,共話制造圖強。會議期間,中復碳芯電纜(巴彥淖爾)有限公司、巴彥淖爾伊索爾新材料有限公司、巴彥淖爾振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作為三一上游企業成功簽約,相繼落戶臨河區。
三一重能
9月13日,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常州)招商引資座談會上,來自常州市內蒙古商會以及重慶、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等內蒙古商會及長三角地區周邊44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參會,企業負責人詳細了解臨河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新能源產業現狀、投資方向、招商政策、營商環境,大家的發言既有對臨河區新能源、新材料發展前景的認可,也有對營商環境的肯定,還有對獨特資源稟賦的贊賞,紛紛表示愿尋求機會與臨河區攜手發展、共創未來。
一次次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一場場共促合作的招商推介盛會,借助新能源產業發展東風和一流的營商環境,為臨河區風光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從項目落地到建成投產,臨河區職能部門全程服務,樹立有解思維,真的做到‘一呼百應’‘無事不擾’。在硬件配套設施上,臨河區政府根據企業需求,合理改建管網、新改建道路、進行道路綠化及路燈安裝等,讓企業發展信心更堅定。”三一重能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項目負責人曾偉說。2023年,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項目僅用了七個半月時間,實現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納規。2024年1月21日,三一重能131米陸上風電葉片在巴彥淖爾零碳數智產業園成功下線,刷新全球最長陸上風電葉片紀錄。
圍繞服務三一重能巴彥淖爾市風機制造產業的落地建設、開工投產,臨河區已形成了“三一重能優秀成功案例”標準服務模式,以此模式服務所有落地企業,推動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產業空間關系臨河區未來,也關系企業投資臨河的信心。2024年,臨河區以新能源產業為重要引擎,積極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規劃實施占地12510畝的新能源裝備智造園區,并計劃投資1.5億元建設巴彥淖爾新能源裝備智造園產業服務配套區,項目預計今年10月底建成投運。該項目建成后,可幫助上下游企業之間有機銜接,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和推動聚集區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園區已入駐三一重能、龍騰光熱、上海電氣、安徽華晟等企業,園區初步形成了“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其中,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總投10億元,總占地面積540畝,年產葉片2400支,年產風電主機500臺,年產值50億元,帶動1000余人;龍騰光熱儲能設備項目引入聚光集熱核心部件和儲換熱設備產業鏈,將填補自治區在光熱儲能產業的空白,有助于構建風電、光伏、光熱、儲能產業集群,提高裝備制造產業附加值,全面投產后可每年配套100萬千瓦光熱電站裝機需求,年產值可達121億元,年繳納稅費約8億元,新增就業約2700人。
臨河區在新能源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不僅代表著臨河區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深刻轉型,同時彰顯出該區在推動綠色能源發展中扮演先鋒角色的決心。新發展階段,臨河區將緊緊抓住自治區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的重大機遇,緊跟風光氫儲產業動態,領航大兆瓦風電技術,把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作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臨河在風電裝備制造領域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產業基礎,力爭把臨河打造成為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齊全和輻射帶動力強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為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貢獻臨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