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市作協主席周正祥主編了詩選《雁過無聲》,書中收錄了15位詩人的詩作,集中展示了我市詩歌創作的成果。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十年過去了,詩人們初心不改 ,依然堅守著心靈凈土,讓這支充滿詩意的隊伍不斷壯大。
實踐證明,文學創作不僅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力。
這十年來,巴彥淖爾的詩人們筆耕不輟,他們立足巴彥淖爾,放眼祖國大地,用敏銳的目光去觀察,用平靜的心態去思考,寫出了一批接地氣有靈氣的詩歌作品,作品發表在《詩刊》《星星》《草原》等在全國有影響的刊物上,得到了內蒙古詩壇的認可。何立亭、趙春秀、老明的組詩分別入選2018年、2020年、2022年內蒙古詩歌排行榜上榜作品;謝鶴仁的詩在自治區原野放歌·首屆農牧民詩歌大賽中獲二等獎,這些亮點成為巴彥淖爾詩壇一道亮麗的景觀。
十年回頭看看,感覺收獲滿滿。《詩意的集結》收錄了16位詩人的詩作,這16位詩人現在都生活在巴彥淖爾,活躍在巴彥淖爾文壇,所選的詩作都是在公開報刊發表和出版物精選的作品,這些詩作在語言表達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詩人老明、何立亭、郭強、謝鶴仁、李炯,他們寫詩30多年了,讀詩和寫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從平淡的生活中捕捉詩意,把詩寫在大地上。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詩人李玉寧、趙春秀、劉光明、朱玉娥、郝云艷、苗淑琴、呂波,他們是巴彥淖爾詩壇的“中間力量”,近幾年佳作頻出,字里行間閃耀著歲月的光芒,在向詩壇的高峰不斷邁進;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詩人施利、張介國、蘇目,他們思維敏捷,另辟蹊徑,勇于創新,在詩歌創作的路上尋找自己的路子,讓心靈的火花異彩紛呈;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詩人丁虹云,是這次詩選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她用獨特的目光審視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并把這種美呈現給讀者。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以詩語來領悟自然和人生,讓生活充滿詩意。著名作家鐵凝曾說:“如果沒有了詩歌的情懷和智慧,中國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事物和最精妙的意趣將會黯然失色。”由此可見,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作為一位詩人,讀詩是一輩子的事情,寫詩也是一輩子的事情。是詩點亮了我們內心的燈盞,讓我們一路向前。
《詩意的集結》,是一次詩人聚會。這16位詩人,他們從平凡的生活中萃取詩意,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人耳目一新,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支隊伍,巴彥淖爾文壇充滿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