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刊發了一篇題為《村村都打造“網紅打卡地”?基層干部怎么看》的文章,在文章中,一位名為“花生”的筆友提到:不知何時,打造“網紅打卡地”成了上級對下的考核任務,去年,上級出臺文件要求,每個單位要產生兩個“網紅打卡地”,作為單位主要負責人重要考核指標之一。
當網絡與鄉村相遇,催生了不少“網紅點”“網紅村”“網紅鎮”,不僅給農村帶來了人氣流量,還宣傳推廣了農村,更助推了農村產業的蓬勃發展,實踐證明,“網紅打卡地”是農村發展提質增效的有效渠道。村莊火了,農產品銷路更廣了,農民的腰包鼓得更高了,集體經濟收入更多了,由此帶來的收益可以將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對干部而言,無疑是仕途發展的“加分項”,即便如此,也不宜將“網紅打卡地”納入考核,由此帶來的不利因素,遠遠大于正向的激勵和鞭策。
應該說,“網紅打卡地”的誕生,首先是滿足群眾生產、生活、休閑、消費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在群眾心目中有良好的口碑和較高的認可度,其次才是通過互聯網傳播引來更多的人氣和流量,特色化、差異化、地域化是其最鮮明的特征,有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顯著優勢。盡管,某些點位成為“網紅地”完全是“無心之舉”,但每個點位打造的背后,都是經過了精心的思考、獨特的設計、優質的服務,根本就不存在“隨隨便便”“輕輕松松”一說。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依靠行政指令在同一區域打造遍地開花的“網紅打卡地”本就不切實際,即便完成了任務,也是“盆景式”的打卡地,同質化嚴重,最終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打造“網紅打卡地”不是隨便種一棵樹、刷一垛墻、架一座橋、插一塊牌子就能實現的,即便有雄厚的財力支撐,也必須有“人無我有”的巧妙思維、“人有我優”的獨特設計、“人優我特”的管理服務,更何況,基層單位如果缺乏專項經費,讓本就捉襟見肘的財力更添重負。如果把關不嚴格、監管不到位,“網紅打卡地”極容易淪為“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錢花了,人沒來,于民生也沒有絲毫改善。納入考核,造不出“網紅地”;問責問效,也逼不出“網紅點”。一門心思想在“網紅經濟”上做文章、出成績,本身也是政績觀有偏差,不切實際,盲目跟風,作風不實,不僅給基層增加負擔、增添煩惱,而且浪費資金、浪費資源。
將打造“網紅打卡地”納入考核,并非推動經濟發展的權宜之計,著眼長遠,重點還是要在干實事上察實情、出實招、見實效,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眾認可的、點贊的、喜歡的,才是真正的“網紅”。(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