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歲的趙美人家住烏海市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東興村。前些日子,老人在下床時不慎摔倒,腰部持續疼痛。考慮到自己家離區里和市里的醫院都比較遠,為了不給家人添麻煩,她便一直忍著。兒子看出她的不適后,告訴她鎮上的衛生院就可以檢查治療,于是在兒子的陪同下,趙美人來到了巴音陶亥鎮衛生院。
衛生院的醫務人員接診后,為趙美人拍了骶尾椎和骨盆片,并通過PACS系統將影像資料上傳至海南區人民醫院。5分鐘后,海南區人民醫院放射影像科醫生將驗片報告通過系統上傳回來。報告顯示,趙美人骶尾椎骨折,大夫建議她臥床靜養并配合理療,如果身體不方便,家庭醫生也會定期上門隨訪。
“衛生院該有的儀器都配備了,還經常舉辦一些義診活動,來義診的大都是專家,平時身上有什么不得勁,義診時過去問一問、看一看,挺好的。”趙美人的家屬說。
大病上市里,一般的病在區里治療,頭疼腦熱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解決。近年來,烏海市堅持深化醫改,不斷完善體系建設,促進資源均衡布局,以重點學科及專科專病診療中心建設為引領提高疑難重癥救治能力,以遠程會診、專家坐診為重點提升大病診療能力,以緊密型醫療集團為載體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全力推進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如今,烏海人在家門口就醫不僅實現了“有”,而且正在向“優”邁進。
為提升基層診療能力,烏海市將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作為深化醫改、完善分級診療的重要任務和抓手,以“城市網格化、區域緊密型”為工作方向,制定出臺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推進工作方案》,建立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考核評價機制,組建了由烏海市人民醫院、海勃灣區中醫院為牽頭醫院,3家二級綜合醫院、15家基層醫療機構為醫療集團成員單位的2個服務網格,為網格內居民提供一體化接續性醫療衛生服務。
2023年,烏海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117.19萬人次,同比增長44.34%;區域醫療集團內上轉10973人次、下轉8623人次,逐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在牽頭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新格局。
不用四處奔波就能便捷地找到知名專家看病,這是群眾就醫時的普遍心聲。聚焦群眾的所思所盼,烏海市各級醫療機構先后與北京、上海等地25家醫院達成了技術交流合作協議。截至目前,邀請外地專家1200余人次,接診患者1.4萬多人次,開展手術1600余例,專家坐診、遠程會診已經成為常態,“周周有專家、看病不奔波”讓烏海市廣大市民盡享優質醫療資源。
開通夜間門診,下班后也能正常就醫;一次掛號3天有效,省去再次掛號費用;診療費用實時推送,隨時隨地掌握自己就診費用詳情……今年以來,烏海市以改善群眾就醫感受為目標,充分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打通群眾看病就醫的痛點、難點。
近日,記者跟隨烏海市婦幼保健院孕產保健黨支部書記閆小曼體驗了作為一名患者真實的就醫流程。在產科門診,閆小曼通過手機掛號預約,上面顯示了坐診大夫的個人信息及擅長診療范圍,預約時間精確到10分鐘之內。叫號后,大夫可通過手機上的就診二維碼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根據診斷開出檢查單或藥品后,閆小曼通過手機付費,隨后進行檢查和取藥。就診結束后,剩余費用當天會退回個人賬戶,如需醫保報銷,在一樓的費用結算窗口即可辦理。
閆小曼表示,今年以來,醫院常態化開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體驗活動,通過“患”位思考,不斷找差距、補短板。烏海市衛健委組織各級醫療機構,圍繞預約掛號、門診就診、便民服務、大型設備檢查預約等流程開展了體驗式調研,“零距離”傾聽就診患者心聲,有針對性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和群眾看病就醫便捷度。
截至目前,全市三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了互聯網醫院醫療服務,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建立了“一站式出入院服務中心”,二級醫療機構可提供門診分時段預約、住院預約和擇期手術預約。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實現50余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內蒙古日報記者 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