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興安盟烏蘭毛都杭蓋草原牛羊肥壯、秋草金黃,牧民們儲草備冬已進入收尾階段。連日來,在科右前旗桃合木蘇木烏審一合嘎查,牧民阿拉坦巴根正忙著駕駛機器割草、晾曬、打捆。對于他來說,充足的牧草儲備意味著牲畜越冬無憂,更意味著穩定的收入。
“今年雨水好,打了900多捆牧草,足夠我家700多只羊和100多頭牛過冬了。”看著一捆捆牧草,阿拉坦巴根臉上洋溢著喜悅。
這邊牧民們在忙著打草,另一邊在科右前旗阿力得爾現代草產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的動物中央廚房內,52臺(套)機械設備運轉不停。經過消毒、熟化破壁、TMR攪拌等深加工流程后,飼草料實現了科學配比,變成了牛羊的“營養餐”。
今年4月起,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光明嘎查的牧民陳亮就開始在動物中央廚房為自家的牛羊購買“預制菜”。“喂養了一個多月后,牛不僅壯實了,皮毛也變得光滑油亮。”陳亮說,這筆投入很劃算。
阿力得爾現代草產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依托科技力量建立了興安北京現代畜牧業科創中心,選育全國各地優質的草種進行培育試驗,進一步提升了草種質量。此外,園區還收集全國草種進行宜種品種篩選和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打造了集草種研發、牧草加工、倉儲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目前,我們園區已成為集飼草產品、草原食品、道地藥材加工區、商業配套區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園區,是目前全區功能最全、體量最大的草產業園區,是全國最大的羊草制種中心,為興安盟草產業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園區負責人鄭亞鵬說。
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擁有天然草原面積2683.88萬畝,保護和利用這片草原,對于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興安盟從提高飼草供給能力出發,發展羊草、苜蓿、飼用燕麥、青貯玉米等人工飼草種植面積260萬畝以上,產量近500萬噸,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量達200萬噸以上,秸稈飼料化利用量為468萬噸,解決了牛羊“吃飯”的問題。
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還有扎賚特旗胡爾勒鎮浩斯臺嘎查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核心示范區草原生態牧場負責人陳桂珍,“我今年種了1000多畝羊草,已收割完正在打捆,這些羊草營養足,牛羊吃了上膘快。”陳桂珍說。
扎賚特旗羊草種植基地是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之一,2023年項目啟動建設以來,已種植羊草12萬畝,涉及9個蘇木鄉鎮和33個嘎查村。通過數字化無人值守、指針式噴灌、氣象病害預警等現代化技術,使草原植被覆蓋率穩定在78%以上,有效緩解了畜牧業飼草料需求的壓力,實現天然草地休養生息,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今年是羊草種植的第二年,畝產達160公斤以上,草產量同比增長81%。明年羊草將達到生長高峰期,預計畝產可達300公斤。”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畜牧和飼料技術股股長吳立坤說,通過人工牧草地羊草種植項目,家畜生長性能、舍飼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也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眼下,興安盟從事飼草種植、加工、銷售的經營主體已經發展到123家,天然牧草、人工飼草、秸稈飼料產業總產值高達70億元。興安盟建成了5個集種、儲、加、銷為一體的大型飼草產業園,年加工配送飼草超過30萬噸,提升了飼草產業的加工配送能力,更為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充足的牧草保障,不僅滿足了農牧民從放牧轉舍飼的草料需求,更為草原生態保護和恢復注入了強勁動力。 (內蒙古日報記者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