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出品”電視劇《父輩的榮耀》《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喜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及提名,舞蹈《馬鈴兒搖響幸福歌》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電影《片警寶音》《守望相思樹》雙雙斬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皮雕《留給春天的種子》喜摘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3部文學作品、1位翻譯家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2023年以來,內蒙古文藝戰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扎實推進文藝創作生產,增強高品質文化供給,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形成了精品迭出、佳作涌現,人才輩出、青藍相繼,北疆文化品牌聲名遠播的生動圖景,推動內蒙古文藝不斷勇攀高峰。
精品力作百花齊放
一個時代的文藝高峰由精品力作鑄就。近年來,內蒙古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完成好兩件大事,打響北疆文化品牌,組織重大主題文藝創作,取得豐碩成果,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北疆風韻的文藝佳作層出不窮。
日前,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電視劇《父輩的榮耀》喜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讓內蒙古文藝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該劇由內蒙古著名導演康洪雷擔任總導演,以上世紀90年代林業改革為背景,講述了三代林業人的傳承和堅守,展現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
這是內蒙古電影電視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電影《片警寶音》《守望相思樹》分別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獎;內蒙古電影集團作為第一出品方的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提名;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創作播出的《長城長》第一季,榮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提名……內蒙古影視講述了無數感人至深的銀幕故事,塑造了眾多經典難忘的銀幕形象。
今年7月,內蒙古3部文學作品、1位翻譯家斬獲第十三屆“駿馬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獲獎數量最多的一屆。作家阿尤爾扎納的《藍天戈壁》(蒙古文)、娜仁高娃的《馱著魂靈的馬》榮獲中短篇小說獎,牛海坤的《讓世界看見》榮獲報告文學獎,翻譯家朵日娜榮獲翻譯獎。
2023年,奔放熱情、痛快淋漓的內蒙古舞蹈又一次驚艷全國——《馬鈴兒搖響幸福歌》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第一名,這是“內蒙古舞蹈”連續第六年獲得“荷花獎”。2024年,由內蒙古藝術劇院出品、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出演的中國首部鄉村振興題材原創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榮獲第十二屆全國雜技展演優秀劇目。
漫瀚劇《都貴瑪》入選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歌劇《雙翼神馬》成為內蒙古首部登上中國歌劇節的劇目并獲優秀劇目獎……內蒙古舞臺藝術備受關注,展現了優勢藝術門類的蓬勃發展。
音樂方面收獲頗豐。交響樂《旗幟》榮獲文旅部全國優秀交響樂作品展演優秀作品獎;歌曲《胡楊的訴說》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內蒙古藝術劇院合唱團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獲得民謠組一級合唱團、成人組一級合唱團以及賽事最高級別獎項典范之聲合唱團三項榮譽稱號。
其他藝術門類百花齊放。皮雕《留給春天的種子》喜摘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內蒙古攝影家諾敏·何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好來寶《駿馬奔騰》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提名,呱嘴《家在內蒙古》的表演者王占新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提名;兩名少兒戲曲選手獲得小梅花稱號;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內蒙古獲獎提名、進京、入選作品共計102件,其中包括9件進京作品,一項項榮譽充分彰顯了內蒙古文藝創作的水平和成就。
北疆文化強勢出圈
文藝精品頻出的背后,是北疆文化的強勢出圈。
傳承烏蘭牧騎優良傳統,內蒙古廣大文藝工作者聚焦完成好兩件大事,在全區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2023年共組織960批次近8萬名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充分挖掘和生動展現北疆大地上的厚重歷史文化和豐富人文資源,以文藝作品講好北疆文化故事。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等生動實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而深邃的素材,作家們深入火熱的生產一線、深入農牧民家中,用文學展現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成為新時代內蒙古文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駿馬獎”獲獎作品《藍天戈壁》(蒙古文),以額濟納旗為背景,講述了質樸善良的醫生格日勒巴圖幫助卓拉巴雅爾回歸正常生活,并愛上戈壁、愛上野生動物的故事;
娜仁高娃的《馱著魂靈的馬》集合15篇獨具魅力的佳作,通過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寂靜而荒涼的沙漠腹地中,人們堅韌的生活態度、深邃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堅守;
牛海坤的《讓世界看見》,全面真實地記述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白晶瑩,帶領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2.1萬名農牧民婦女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
這些精品力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深挖北疆文化內涵,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溫暖的百姓故事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片警寶音》表現的就是北疆文化的內涵,在雞毛蒜皮、點點滴滴的小故事里蘊含著家國情懷,這是內蒙古各族人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愛國忠誠奉獻為核心理念,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生動實踐。”電影《片警寶音》制片人呼和巴特爾說。
《馬鈴搖響幸福歌》以蒙古馬精神為主題,將傳統民族舞蹈與走馬競技文化相結合,把馬的性格、風采及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談到舞蹈《馬鈴兒搖響幸福歌》創作過程,鄂爾多斯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馮世業說:“這部作品先后經歷了第十四屆全國舞蹈展演、第六屆內蒙古舞蹈大賽、第九屆內蒙古舞蹈比賽等賽事和內蒙古舞蹈創作研討等活動的打磨提煉,讓作品在演中改、賽中比,從而達到精益求精、脫穎出圈。”
深挖北疆文化內涵,以高標準、高質量、高規格打造精品力作,內蒙古持續擦亮北疆文化品牌。
政策引領繁榮創作
內蒙古文藝精品涌現,不僅有賴于創作人才的積極主動,也離不開整體環境的鼓勵與支持。內蒙古高度重視對頂層設計的強化,出臺扶持政策與激勵機制,進一步推動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中國作協簽訂兩期《內蒙古文學創作三年幫扶合作計劃》,組織沿黃九省區開展“深扎”活動,共同推動文學、作詞、作曲等基礎性環節的創作生產;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管理辦法(試行)》,圍繞重點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兩個部分規范標準和程序,設立專項資金,引導激勵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生產出更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文藝精品,打響北疆文化品牌,推動內蒙古文化文藝事業再攀高峰。
同時,內蒙古充分凝聚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各單位及全區各盟市力量,強化協同聯動,從線上到線下,推動重點文化文藝活動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塑造北疆文化品牌形象。其中,內蒙古文化企業10強和成長性文化企業名單發布;內蒙古日報社“遇見‘河套人’”主題宣傳入選“第四屆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內蒙古植物志》(6卷,第三版)榮獲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
自治區文聯出臺十條激勵機制,從開展主題采風培訓、組織實施重大主題文藝創作工程、提供創作孵化場地、提供精品創作專業保障等方面,激勵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力推精品。
通過激勵和扶持,一批有才華、有潛力的文藝家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為文藝事業的繁榮提供重要保障。當前,內蒙古各文藝家協會共有會員21364人,其中國家級文藝家協會會員3052人,成為自治區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一支政治強、創作精、作風硬,老中青相結合的文藝人才隊伍已經形成。
同時,內蒙古加強基礎人才培養,與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達成合作培養藝術人才的協議,深入組織實施內蒙古文藝人才培養工程、自治區文藝“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積極舉辦文化藝術專業高級培訓班,累計組織開展各類專業培訓百余場次,培訓文藝工作者1萬余人次。同時,與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魯迅文學院等密切合作,舉辦了20余期少數民族作家藝術家培訓班、文藝骨干研修班,推動一大批優秀文藝骨干脫穎而出。
內蒙古文藝正以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之姿,迸發蓬勃生機。內蒙古廣大文藝工作者勇擔文化使命,努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必將推出更多彰顯新時代新氣象的精品佳作,更好地激勵各族干部群眾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奔赴新征程。 ?。▋让晒湃請笥浾?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