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就積極培育和挖掘新職業序列方面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據介紹,人社部將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建設,持續動態調整職業分類體系,每年征集發布一批新職業信息。今年,發布了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口腔衛生技師、工業互聯網運維員、會展搭建師、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19個新職業。
每次人社部發布新職業,總能引起關注進而引發熱烈討論。實際上,這些新職業往往是先有新業態存在之“實”,后有新職業發布之“名”。發布新職業,是為這些職業 “賦名”或者說“正名”,也是在國家層面對其予以認可。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新職業主要是指暫時沒有收錄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里的新的職業序列,其具有兩個基本內涵,一是社會經濟運行中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員在從事這個職業,二是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
媒體此前的報道顯示,確定新職業需要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向社會公示后,才由人社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進行發布。新職業的評審標準主要包括職業的社會性、技術性、穩定性等方面內容。社會性主要考察新興職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程度,是否能夠帶動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技術性則觀察職業是否能反映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群體性考量新興職業現在的從業人員規模以及未來的發展活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大眾創業創新,社會上涌現出眾多新業態,為相關從業者“賦名”有其緊迫性,但也必須保證嚴謹性。
新職業體現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是觀察我國經濟發展新動向的一個風向標。及時公布并規范新職業,有助于提升從業者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為他們拓展出新的更高質量的職業發展空間。比如,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與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相關的新崗位供需兩旺,今年一季度,如固廢處理工程師、光伏系統工程師等招聘規模環比增長45%以上,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崗位薪酬持續上漲;網約配送員被納入新職業后,相關的技能比拼隨之跟進;研學旅行指導師成為新職業后,從業者擺脫了身份尷尬,獲得了更多家長和孩子的認可……
新業態催生新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相關領域后,又會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有關各方要繼續加強新職業配套人才的規范化培養、職業標準制定、技能等級認定、勞動權益保障等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新職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促使新業態向著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邁進,為人們提供發展新機遇和就業新選擇,進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