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車站,穿越四季,承載著兒時的記憶和時代的印記。在巴彥淖爾這片被金色麥田與廣袤草原溫柔擁抱的土地上,家鄉的火車站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夢想與現實的情感紐帶,默默訴說著無盡的故事與時代的更迭。
從我記事起,臨河站就屹立在城市中心,我的家就住在離車站不遠的地方。記得爺爺曾回憶說:“過去的建設水平有限,很多城市、鄉鎮都是以火車站為中心一點點發展起來的。”他感慨道:“臨河站也不例外,過去站房周圍都是些平房和土路,哪像現在,既有樓房,又有柏油馬路,發展變化真是大啊!”祖輩們口中有關車站、鐵路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滋養著我的童年,那些關于鐵軌的延伸、火車的轟鳴,以及發生在車站周圍的事,構成了我最初的世界觀。
大概在我4歲的時候,我的父親母親常常帶我到車站周圍玩耍。那時的車站是住在周圍的人們聚會娛樂的中心。每當夜幕降臨,車站周圍總是熱鬧非凡,扭秧歌、文藝演出的隊伍輪番上陣,歡聲笑語此起彼伏。那時的我雖然也會被這些熱鬧場景所吸引,但我心中最渴望的,是穿過廣場、走進車站,看看車站里到底是什么樣。有時,我會鼓起勇氣,向父母提出進車站看看的請求,或是索性拉著他們的手往里走,但他們總說,坐火車要買票才行,等你長大點再帶你進去。就這樣,一顆向往車站的種子在心中悄然埋下。
終于,在6歲那年我有了機會。記得那年夏天,母親接到去包頭學習的通知,思量再三決定帶我出去見見世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機會進車站、坐火車,我興奮得幾乎一夜沒睡,憧憬著車站里的場景、想象著坐火車的感受。第二天一大早,我便隨母親來到車站。走進車站的那一刻,我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世界。繁忙的售票窗口、高大的候車大廳、絡繹不絕的人們……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緊張。我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一般,東瞧瞧、西看看,生怕漏過任何有趣的細節。
是啊,于我而言,家鄉的火車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它,是我心中永恒的鄉愁,是歲月流轉中最溫柔的守望者。那些關于車站的點滴記憶,如同繁星點點,照亮了我童年的夜空,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再孤單。
漸漸地,我長大了,對家鄉車站的看法有了些許變化。它于我而言少了些許神秘,我對它卻多了許多期盼。
我的姥姥、姥爺家是個大家庭,每年節假日,總有在外地的親戚坐火車回到家鄉臨河。那會兒,只要有親戚來,我一定是“收獲最大”的那個,可以拿到各式各樣的玩具、時髦衣服和經典書籍,這讓正念初中的我開辟出一塊“精神富地”。當時的鐵路不像現在這么發達、便捷,從省外來內蒙古皆需中轉換乘,遠在南方的親戚常常要坐幾天幾夜火車才能回來,返程時又要帶上家鄉的西瓜、雪花粉、葵花子等特產。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親戚們總是滿載而來、滿載而歸。多年后,打開影集,翻看家人與親戚在火車站的合影,我能從照片中讀出的,既有親人們重逢時的喜悅,也有離別時的不舍。火車站或許早已成為我們和親戚之間的情感紐帶。
2007年,我如愿考上大學。想到第一次離開家去外地求學,我心中除了一絲忐忑外,更多的是欣喜和興奮。迫不及待地走進火車站,看到購票“長龍”時,我心中不禁暗想:什么時候我們可以不再為一張小小的火車票而來回奔波?不到20年的時間,如今,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在手機上便可以買到出行車票。鐵路的飛速發展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就在今年4月,有著66年歷史的臨河站迎來了告別時刻;僅3個月后,新建的巴彥淖爾站正式投入使用。我想,車站的新老交替,正如晨曦與暮靄的更迭,既是對過往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當我乘火車回到家鄉,走進新建的巴彥淖爾站,我仿佛再次領略到了兒時進入車站時的震撼。新建的巴彥淖爾站不僅外觀宏偉壯觀,內部設施更是處處體現著人性化與便捷化。看著那些匆匆而過的旅客和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切感受到變化的不僅僅是火車站,更是鐵路、家鄉乃至祖國的日新月異與蒸蒸日上。
從童年的憧憬到初識車站的興奮,從合影的記憶到青春的等待再到變遷的見證,每一個回憶都仿佛發生在昨天。如今,我愿用筆觸記錄下更多家鄉鐵路發展變化的美好時刻,書寫更多家鄉鐵路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