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首次對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系統部署,明確要求破除公共數據流通使用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激發共享開放動力。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用好公共數據可以更好地建設數字中國,正在氣象、交通、社保、自然資源等領域深入謀劃數據開發利用工作,一大批高質量公共數據將陸續供給出來。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是以數字化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企業和老百姓來說,也是重大利好消息。
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公共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具有規模體量大、數據質量好、價值潛能大、帶動作用強的特點。近年來,大量企業和普通老百姓越來越享受公共數據帶來的紅利。比如通過政府部門之間的公共數據共享,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智能秒辦”,讓群眾和企業少交辦事材料,讓辦事“一次不跑”成為常態;通過融合涉企公共數據,促進惠企減負政策精準兌現、政府服務精準到位;通過數據回流機制,很多政府部門變向基層要數據為給基層送數據,為基層賦能減負。
公共數據開放是大勢所趨,優先開放與民生緊密相關、社會需求迫切的數據,更是廣泛呼聲。事實上,公共數據就在老百姓身邊,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GDP到醫保醫療,從水電費到公共交通,從每天氣溫到空氣質量,無不是公共數據的重要內容。公共數據開放可以改善民生,比如交通、醫療、文旅等民生領域的公共數據進一步開放利用,老百姓日常出行、看病就醫、假期出游就會更加心中有“數”。此外,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還可以推動政府服務創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
公共數據開發開放正在加“數”前進。據介紹,截至7月,已經有243個省級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線數據開放平臺,開放的有效數據集超過了37萬個,在賦能實體經濟、擴大消費需求、拓展投資空間、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發揮了要素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資源供給、應用創新、權益分配等方面,“不敢”“不愿”“不會”的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公共數據要素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釋放,亟待有關部門和地方在公共數據的供給、管理、應用、安全等方面拿出具體措施,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探索建立公共數據的公益服務機制;尤其是部門之間應該盡快打破“數據壁壘”,真正實現“應共享盡共享”;用于公共治理和公益事業的,不能借機牟利,應該確保能夠無償使用。
公共數據“沉睡”,就只是一堆數據;一旦開放,就是一座富礦。公共數據取之于民,就該用之于民。期待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共享,在便利群眾辦事、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讓老百姓的生活能夠加“數”改善。(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