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不打烊”“周末不打烊”,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務大廳調整服務時間,為辦理業務的群眾提供便利,但在部分地方,這樣的“延時服務”恐怕并不是一項雙贏政策。據《半月談》報道,一些基層工作人員表示,調整服務時間后延長了他們的工作時長,也占據了周末和節假日等非工作時間,相應的補休機制和獎勵機制卻沒有跟上。
政務窗口“不打烊”便民利企,長期以來,也多以“暖新聞”的面貌示人。但此次媒體的關注揭示了另一面:基層人員為此付出了更多,但回報卻并不對等,甚至是“白加班”。
實際上,早有研究指出,對于派駐政務窗口的工作人員,通常情況下采取激勵的方式更多一些,但“由于缺乏政策依據和資金來源,不管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的獎勵往往難以兌現”。
誠然,公職人員當有奉獻精神,但指望他們長期不計回報也不切實際。當付出持續大于收獲,基層工作人員難免心生疲憊與不滿,影響服務質量與效率。
另外,加班加點成常態,待遇卻沒有保障,駐守政務大廳也容易被視為苦差事,基層人員很可能避而遠之。久而久之,派駐人員的數量和水平也會受到影響,由此將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推行政務窗口“不打烊”政策時,對于基層工作人員,有必要完善和落實政治與經濟保障,積極回應其待遇訴求。
值得強調的是,政務窗口“不打烊”并非越長越好,有必要盡量減少和縮短延時安排,讓基層人員少加班。比如,多數業務能通過線上操作的話,很多人就無需跑去政務大廳現場,基層人員自然也就不用過多加班了。
這其實正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體現。疫情期間,公眾已見證了線上政務服務的可行性與便捷性,近年來,國家層面也在大力推進這一便民工程。
但目前,少數地方在“互聯網+政務服務”上的進展,距離公眾的期望可能仍有差距。例如,根據某縣政府官網的信息,該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入駐政務服務事項共有1500多項,但可“全程網辦”事項僅90件。“全程網辦”事項過少,“延時服務”就容易成為“剛需”,基層人員的加班壓力勢必不小。
究其原因恐怕仍然在于,部門間依舊存在數據壁壘,并聯審批推行存在難度。早在2016年國務院就發布了《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目前看來,部分地方有必要加速貫徹落實,讓“互聯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民。
總之,政務窗口“不打烊”不能顧此失彼,基層人員的合理訴求與權益不能被忽視。放眼長遠,則應大力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普及。如此,公眾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基層人員也無需面對沉重的延時加班壓力,雙贏局面才有望實現。(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