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群眾到窗口單位辦事,“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情況少了。然而,“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卻照樣難辦”的現象卻在一些地方不時出現。群眾無奈稱之為“軟釘子”,態度誠懇、語氣溫和讓人暖心,但事不好辦、事辦不成卻像“釘子”一樣扎心。這類換上新面孔、穿上新馬甲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亟待引起警惕、重視和防范。
“軟釘子”之所以“軟”,在于其表面的和氣與背后的不作為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表面上看,一切似乎井然有序,微笑服務、寒暄溫馨讓人倍感親切。然而,當群眾滿懷期待地提出訴求時,得到的卻是“來得不巧”“辦事人不在”“下次再來”的敷衍回應,或是看似合理的流程手續,實則是對群眾的變相拒絕。相對生冷硬的“硬釘子”,臉熱心冷的“軟釘子”更具隱蔽性,使得群眾即便心有不滿,也難以找到合理的申訴渠道,只能忍氣吞聲、無奈接受,倍感扎心與寒心。
“軟釘子”現象的成因復雜,既有機制不科學、責權不明晰、流程不順暢的因素,也有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的原因。一些干部將服務群眾視為一種形式,沒有真正樹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沒有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們熱衷于表面的熱情服務,卻忽視了群眾的實際需求,缺乏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責任感。這種心態和行為的背后,是政績觀的扭曲和服務意識的淡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
“軟釘子”現象的危害不容小覷。它不僅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壞了黨群關系,還助長了“只要態度好、不辦事也行”的歪風邪氣。甚至在一些人眼中,服務群眾只是形式上的敷衍,而非內在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追求的是表面和諧與融洽,卻忽視了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求。當群眾一次次滿懷希望而來,卻一次次失望而歸,政府部門的形象自然會大打折扣。這種傾向如果不加以糾正,將會嚴重損害政府的形象和權威,削弱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引發社會的不滿和不穩定。
要解決“軟釘子”問題,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要從根本上入手,重塑政績觀,強化責任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辦事流程、優化服務環境,讓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事。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問責機制,對“軟釘子”現象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讓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形成有效的震懾和警示。
此外,還應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監督,形成上下聯動、內外結合的監督網絡。通過媒體曝光、網絡問政等多種方式讓“軟釘子”現象無處遁形,讓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時刻感受到來自群眾的監督壓力,從而自覺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效能。 (王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