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秋九月,回河套。那片豐饒的土地,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一進入河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金燦燦的葵花,整個造型也像開在大地上的一盤大大的葵花。停下車來,看到矗立著一塊大大的石碑,上面鐫刻著“葵園”兩個大字。河套地區是我國葵花子主產區,且品質非常好。許多人說起“三胖蛋”瓜子贊不絕口。我們在葵園和美麗的向日葵合影時才發現,這葵園就是“三胖蛋”打造的,相隔不遠就有“三胖蛋”的廣告。整個葵園就是“三胖蛋”在河套大地上做的一個立體廣告。撲面而來的金燦燦,迎面而來的鄉村美,告訴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觀念在改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了質的飛躍。
二
秋天走進河套,一定要到沙海湖,去看看那水,看看那沙。巴彥淖爾有300多個富饒的湖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這些湖泊里最有名的是烏梁素海,號稱“塞外明珠”。還有納林湖,因呼斯楞一首《我在納林湖等著你》享譽區內外。還有屠申澤、鏡湖、牧羊海、沙海湖等等,湖水大都源自黃河之水。這些湖泊中我情有獨鐘的是沙海湖。它就像烏蘭布和沙漠的一滴淚珠,守護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從湖畔出發,翻過一座座沙丘,登上烏蘭布和沙漠最高處,極目遠眺,蒼蒼茫茫,太陽照耀下一片金黃,這就是烏蘭布和沙漠。四野望不到邊,就像在海中看海一樣,這就是沙海。沙海湖,這個名字太貼切了,就是沙海邊的湖。
看著這滿眼黃沙和沙海湖,想到了我們肩上的責任,想起了由中南大學牽頭,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的風積沙資源高附加值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著眼于科技創新和沙漠化土地修復,顛覆了傳統的種樹種草覆蓋壓沙模式,將有害環境的風積沙視為可利用資源,對其進行高附加值綜合利用,從中提取高品質石英砂和長品精礦,并對剩余產物進行土壤農林復墾,產出大量良田,最終實現沙漠化土地修復的目的。項目涉及環境保護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系統綜合治理工程。據有關專家介紹,項目已完成試驗階段,形成了穩定的石英砂提取加工技術和土壤農林復墾技術,現在需要完成落地,實現產業化生產。到那時,黃沙荒沙就真的變成了金沙銀沙,變成了綠洲良田。那時的沙海湖會更加明亮。
站在烏蘭布和沙漠最高處,看著這漫漫黃沙,想著風積沙加工高附加值項目的實現,眼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沙漠在后退,綠洲在擴大,烏蘭布和石英砂占領了國內外市場,農產品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烏蘭布和碩果累累,那秋天里的金燦燦更加誘人。
三
我出生在過去的狼山縣,即現在的臨河區狼山鎮。生在狼山就和狼山有了割不斷的情緣。工作時,只要有機會就會回狼山看看。退休后,幾乎每年都要到狼山走走看看,還在“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的狼山鎮富強村住過一段時間。其間,認識了一些村民,交了一些農民朋友,加深了對河套農村的了解。富強村道路寬敞,院落整齊,農田林網成片,種植緊盯市場。村里還有一個文化產業園大院,院落里有村史館、茶舍,還有一個大戲臺。每到周末,就有城里人來燒烤、團建聯歡等。唯一的不足就是不能住下來,游玩得不盡興。我向村支書建議,一定要辦起民宿,讓游客住下來,游玩盡興。游客在這里住兩天,走時再帶上村里的農產品,這應該是河套地區的文化旅游模式。在這方面,杭錦后旗已作了有益探索。游客到了杭錦后旗,可以選擇住民宿,體驗河套農民的生活,盡情享受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飯菜,那豬肉燴酸菜、蒸餅、釀皮,讓他們吃得不愿放下筷子。吃飽吃好后,還可以體驗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如沙海湖、烏蘭布和沙海游及陰山下屠申澤游、河套酒業工業游、米倉縣政府舊址游等。在游客吃好、玩好、看好后,杭錦后旗還準備了各種特色食品,統一稱為“陜壩味道”,讓游客帶著回家,回去后繼續享受“陜壩味道”并送給親朋好友,講著在河套的開心快樂,一起品嘗這美美的味道,有時間再來河套。
四
秋天走進河套,一定要到五原民隆黃柿子產業園去。黃柿子,是我小時候吃到的最甜美的水果,一直心心念念。十多年來,五原民隆農業一直堅持種植黃柿子,由最初的種黃柿子、賣黃柿子,走上了創新之路、科技之路。十幾年前,我就認識了堅持種黃柿子的五原民隆農業創始人沈毅寶。他執著地堅持著,我不斷鼓勵和支持著他的堅持。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沈毅寶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李景富教授是著名育種專家,他從青年時代就投身于中國西紅柿產業。在古稀之年,他與心系五原黃柿子產業發展的沈毅寶相遇。他們一個一直堅持黃柿子種植,一個一直堅持西紅柿科研開發,相遇后一見如故,迸發出金燦燦的火花,開啟了一段黃柿子新品種開發的故事。為了防止黃柿子種群退化,李景富教授堅守在五原黃柿子種植的田間地頭,終于找到了心儀的母本。通過五原本土品種和野外西紅柿品種雜交,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研發之后,新一代黃柿子品種636和656終于出世了。新品種適口性更好,產量更高,現已被五原民隆農業廣泛推廣種植。五原民隆農業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嚴把種子和種植方式關口,并為農戶種植提供全程服務,讓農民增產又增收,走上一條金燦燦的致富大道。農民把黃柿子稱為致富的“金果果”。
晚上,我們住在了五原民隆印象民宿酒店。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既有河套的鄉土氣息,又有濃濃的現代氣息。酒店周邊是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有個河套農耕文化博物館,在這里住下來,可以充分了解河套地區的過去,也可以展望巴彥淖爾的未來。
民隆印象,就是河套印象,金燦燦的……
五
秋天回河套就是一種享受。在陽光照耀下,大地也是金燦燦的,展示著豐收,展示著富裕,展示著幸福。小麥已收過,葵花正在成熟。黃柿子、西紅柿、玉米、高粱、海棠、蘋果,五顏六色,四野飄香。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老百姓臉上,更在老百姓心上。
秋天里的河套,令我感觸萬千。河套在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他們深知科技和創新是河套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活力。一大批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改變著家鄉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努力讓河套和外邊世界接軌,在讓家鄉人的日子過得金燦燦的同時,也把河套的金燦燦送到外邊的世界,告訴人們河套是一片金燦燦的土地。
秋天里的河套是多彩的,是絢麗斑斕的,是金燦燦的。河套的未來更是金燦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