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區域均衡發展,讓醫療服務從“有”到“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幫扶精準有效,讓更多的人找到稱心的工作……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市不斷夯實民生基石,紓解民生難題,增進人民福祉,著力把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交出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群眾樂享幸福生活(資料圖)
優質均衡促發展 教育公平有質量
“我們學校設置了多媒體教室及設施齊全的實驗室、特教資源室、創意編程室等,讓教學更加高效,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烏拉特中旗第一小學教師王崢峨說。從最初的簡陋教學條件到如今的現代化教育環境,已有31年教齡的王崢峨親歷了我市教學水平、教育質量的發展變化。
教育是國之大計,涉及千家萬戶,承載著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我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各級各類教育得到協調、健康發展,各項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2023年,我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5.56%,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6.28%;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59%,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本科上線率達65.64%。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印發《巴彥淖爾市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實施方案》,啟動實驗區試點工作,新建公辦園3所,驗收認定民辦普惠性幼兒園24所;積極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調整優化“一縣一策”“一校一案”,印發《巴彥淖爾市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試行)》,統籌推進“全體系”“多模式”集團化辦學,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校企協作“雙元”育人模式,中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達64.13%;開展校(園)長、教師隊伍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選派中青年優秀教師組團式幫扶鄉村薄弱學校;全市實現“一鍵入園、一鍵入學、陽光分班”,充分利用京蒙、滬蒙、晉蒙、陜蒙平臺選派中小學校長跟崗研修,創建培育市級網絡云課堂示范校4所、云師坊3個、云師工作室5個。
醫療資源擴容提質群眾就醫更便捷
詹有福是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隆勝村五組村民,之前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最近感覺胸悶氣短,便到隆勝衛生院做檢查。醫生給詹有福做了心電圖并通過遠程會診區域協作平臺中心向臨河區人民醫院發起會診請求。“通過互聯網+醫療聯合體,實現了區域內醫療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共享,讓轄區居民小病不出村、常見病在鄉鎮看、大病90%可以到區醫院看。”臨河區人民醫院院長許天云說。
為了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優質、更全面、更方便的醫療健康服務,我市不斷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推進醫療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大醫療”格局和“大服務”網絡,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圍繞“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上下聯、信息通”目標要求,整合轄區122個基層醫療機構組建醫共體10個,聚焦“四個共同體(即管理、服務、責任、利益共同體)”建設路徑,按照“緊密型、同質化、控費用、促分工、保健康”發展要求,加快醫共體“七統一”管理,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2023年,縣域內住院量占比達57.7%。
加快推進資源幫扶下沉。推進由市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分別牽頭組建的城市醫療集團建設,通過網格化布局醫療聯合體,使分級診療格局更加合理,形成以市帶區、區社一體、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完善連續通暢的雙向轉診服務路徑。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機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的實施方案》,全市三級醫院派駐專家下沉醫共體總院,醫共體牽頭醫院派駐醫務人員至各分院,開展不少于半年的駐點幫扶。
優化政策精準服務就業渠道更寬廣
“這樣的人才招聘活動為企業搭建了平臺,有利于企業專業人才儲備。”在全市就業創業推進會暨人社系統政策大宣傳活動現場,圣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人才招聘專員王帥說。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市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政策,不斷優化供需對接機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兼顧用工招聘和就業創業等任務,助力更多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有關部門聚焦強化精準服務,高頻次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對接平臺。今年1—7月,全市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55場次,有1093家次企業參加,提供崗位26644次個。聚焦支持重點群體,強化農民工就業支持,組建京蒙家政、區內勞務協作聯盟,搭建勞務協作用工信息共享機制,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有序外出。今年上半年,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24069人,同比增長35.07%。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加強與鄉村振興部門的協作對接,建立“企業+就業幫扶車間”運營模式,幫助脫貧人口、易地搬遷脫貧人口等就業。完善就業援助機制,加強就業兜底幫扶,實現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聚焦開展技能培訓,詳細摸底培訓意愿及用工需求,精準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今年1—7月,全市開展城鎮居民就業技能培訓1951人次、農牧民就業技能培訓3179人次。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我市將繼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