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召開的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脈、壯文氣。即日起,本報推出與會專家學者訪談,一起來聽聽他們對于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真知灼見。
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寧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首席專家、寧夏大學教授陳育寧
突出黃河文化 開創河套文化研究新局面
河套文化建設開展以來,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很多寶貴經驗。在北疆文化建設的新背景下,河套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巴彥淖爾要在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時,拓寬視野、提煉共性,推動河套地區文化研究不斷深入。
河套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高度融合。這一融合現象在地理環境的變遷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如從草原到農耕區的轉移,特別是水利開發的典型代表——后套水利的開發,更是這一融合過程中的重要篇章。
當前河套文化的研究已經很好地抓住了河套文化的亮點和特色,若能進一步深入探討黃河文化對地區的影響,將會使人們對河套文化的理解更為全面和深入。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人民及早期游牧民族留下的巖畫等歷史遺跡,都深深地烙印著黃河的印記。黃河不僅是他們的生命之源,更是他們文化的根脈所在。
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河套文化的研究工作定能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希望本地的專家學者能夠勇于發聲,提出有分量的問題和見解,共同推動河套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讓本地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深遠意義,從而樹立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連輯
將文化成果轉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河套文化研究已開展近二十年,取得了極為豐富的成果。巴彥淖爾應當將這些豐富的文化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經濟性產品,并通過市場化運作,最終惠及當地群眾。
河套文化研究從理論探究的維度審視,應當深入剖析河套文化內涵,運用人類社會學、地質學等多學科視角,詳盡追溯其源頭脈絡。從實際操作的層面出發,應當力求將河套文化研究的豐富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決策、政策、項目及工程。以品牌建設為例,應聚焦于“河套”這一核心,在深入挖掘和展現河套文化的內涵時,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展開,從中提煉出長城、邊塞、移民、農業、民俗、民族等多個元素。這些元素都應當圍繞“河套”這一大概念進行,確保品牌的集中度、美譽度、顯示度及傳播力都能通過“河套”這一品牌名稱得到顯著提升。
同時,要滿足精神消費需求,創設具體的應用場景,集中力量專注于一兩個重點項目。從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等角度來看,還需有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項目。河套地區未經雕琢的自然風光,正是吸引人們前來探尋的寶貴財富。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日益加深,河套這片神秘的土地,必將成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內蒙古師范大學人類學民族學學院教授、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納日碧力戈
從民間智慧中汲取養分提升河套文化影響力
河套文化是多元融合的結晶,農牧交融、陰山矗立、黃河奔流、長城綿延等元素共同構筑了河套文化的特色體系。
無論是建設北疆文化,還是深入挖掘河套文化,都需激發內生動力,緊密貼近人民群眾。因為在民間諺語與智慧中,蘊藏著歷史沉淀的精華,這正是我們建設北疆文化時應深入探索的寶藏。
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深入剖析河套文化與北疆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作為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河套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總結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探尋其內在動力與邏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進行多元化研究,使河套文化能夠充分代表北疆文化,成為其鮮明的標志之一。
河套文化的自主知識體系與理論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下一步,河套文化的研究應具備國際視野與全國視角,同時要腳踏實地,深入基層,從民間智慧中汲取養分,這不僅是提升河套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而且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