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召開的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脈、壯文氣。本報推出與會專家學者訪談,一起來聽聽他們對于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真知灼見。
內蒙古社科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康建國
深植于人民群眾 充分發掘文化的創造力
河套地區以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特色而著稱。這里不僅擁有黃河賦予的水資源,還擁有肥沃的土地,這些自然條件哺育了當地的人民,也塑造了當地的歷史與文化。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在北疆文化建設中發揮河套文化的作用,是我們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
文化唯有扎根堅實的民眾基礎,方能茁壯成長,展現深遠的影響力和價值。河套文化的蓬勃發展,依賴于在實踐中的深耕細作以及與人民群眾的緊密相連。每一種文化的根基都深植于人民群眾的土壤中,只有將創造力和文化創新力量充分發掘,并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方能促進其繁榮興盛。
邁向未來,我們應致力于推動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等各類文化的全面創新與發展,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內蒙古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永志
利用豐富文化遺產資源 推出更多高質量文化研究成果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內涵是非常深厚的。
在探討巴彥淖爾豐富的歷史文化時,首先我們要提陰山巖畫。巴彥淖爾擁有超過5萬幅陰山巖畫,這些巖畫不僅是數量的震撼,更深刻地揭示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間交流與融合的生動歷史畫面,成為極具標志性的文化形態,在學術研究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次要提長城。長城在巴彥淖爾境內綿延1000多公里,著名的高闕塞、雞鹿塞等長城要塞均坐落于此,進一步彰顯了長城文化在巴彥淖爾的重要地位。
黃河文化同樣是巴彥淖爾文化發展中需重點關注的亮點。圍繞黃河文化,巴彥淖爾發掘出大量與水利灌溉設施密切相關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農耕經濟繁榮與發展的生動寫照,至今仍對農業生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本次會議中,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為巴彥淖爾的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這要求我們將河套文化置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研究成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張文平
擴大研究范圍 推動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河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講,巴彥淖爾是一個非常典型地區。
巴彥淖爾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大量的陰山巖畫,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這些巖畫與中國歷史上游牧文化的起源有很大的聯系,研究河套文化對理解北方游牧民族對中華文明的擴展和壯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套文化屬于地域文化,主要集中在巴彥淖爾地區,往更大的地理范圍來講,西可延伸至寧夏,東可延伸至呼和浩特。目前研究河套文化,可以先將巴彥淖爾地區的資源進行整理和探究,理解它的重要意義。下一步,要擴大對河套文化的研究范圍,讓河套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