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召開的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脈、壯文氣。本報推出與會專家學者訪談,一起來聽聽他們對于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真知灼見。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南越王宮博物館原館長全洪
挖掘內涵和價值 推進河套文化建設
要深刻認識河套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精準把握比較優勢,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將河套文化融入到生產生活當中,因地制宜高質量推進河套文化建設。
陰山巖畫是河套文化的標志性符號,要盡心竭力地傳承、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不僅要講好陰山巖畫背后的故事,更要充分展示河套文化“家底”的豐富多元。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將陰山巖畫等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相結合,讓歷史文化與旅游市場相互碰撞、融合,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巴彥淖爾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河套文化。
此外,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開展河套文化跨學科研究。不僅要大力培養本地專家學者,還要匯聚各方研究力量,合理布局人才資源,讓不同學科的人才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共同打造一支河套文化理論研究的骨干力量。
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研究員殷俊海
加強文體旅融合 講好河套文化故事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說黃河文化是一個流域文化,那么北疆文化就是內蒙古大地的一個區域文化,而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河套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上來看,它有長城、黃河、游牧、農耕等多種元素。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生產勞動中留下的遺存和記憶,人是文化的核心與主體,所以在研究河套文化時要將這些特征凸顯出來。
此外,研究文化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要轉化研究成果。現在文化旅游非常火熱,將文化、體育、旅游三者有機結合,可以成為文化成果轉化的重要落地與實現方式之一。下一步,可以將河套文化推廣與體育活動、旅游活動緊密結合,更好地發展河套文化。
內蒙古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新和
以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對河套文化的研究要放在新時代的廣闊背景下,賦予其新的意義、內涵和價值。
河套文化的核心內涵在于其包容性。因此,研究應關注如何與當代社會發展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互動。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將河套文化研究與新質生產力相結合的思路,期待通過這種結合創造更多的思想、社會和經濟價值,進而推動地區繁榮發展。
河套地區因水而興,在這里,黃河流域的深厚文化底蘊得以孕育與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套文化。要進一步挖掘河套文化的獨特內涵,進行更深入的理論研討。比如,針對文化資源開發問題,可以設立專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以及跨界專家進行深入研討。
期待河套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