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召開的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脈、壯文氣。本報推出與會專家學者訪談,一起來聽聽他們對于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真知灼見。
寧夏人民出版社編審、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特聘教授湯曉芳
深入研究 提升河套文化影響力
巴彥淖爾對于河套文化研究和品牌打造已經持續發力多年,基礎扎實,成果也很多。下一步,我認為巴彥淖爾可以基于目前研究成果建立一個學科,比如叫河套學,通過深入研究繼續提升河套文化的影響力。
巴彥淖爾陰山巖畫數量眾多,題材豐富,形象生動,將寫實與抽象、想象有機結合,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情形,反映了古代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建議巴彥淖爾編纂一部《中國巖畫大辭典》,將陰山巖畫推向更廣闊的舞臺。
此外,河套文化中還蘊藏著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比如水利開發過程中形成的水利文化等。
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黨總支書記、博士劉杰
立足本土 推動河套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千百年來,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在巴彥淖爾這片土地上交匯融合,共同創造出多元一體、獨具特色的河套文化,成為北疆文化的絢麗瑰寶。
隨著河套地區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巴彥淖爾應持續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的內在價值。同時,在深化河套文化內涵的闡釋與傳播過程中,緊密貼合當地實際,牢牢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有效地推動河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衷心希望河套文化能夠跨越地域界限,走出河套,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巴彥淖爾,共同領略并探索河套文化的獨特魅力。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特日格樂
聚焦核心 挖掘河套文化的深層內涵與特質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是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高度碰撞和融合的沃土,也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間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梁。
河套文化的精髓在于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風貌,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巴彥淖爾能夠更深入地挖掘河套文化的深層內涵與特質。具體而言,可嘗試將黃河文化、草原文化、長城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聚焦于河套文化這一核心點,深入挖掘其內在聯系與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