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重大突破,宣告石油時代就此接近尾聲”“能源科技重大突破,二氧化碳一步變燃料”……經常瀏覽社交媒體的網友,也許見過此類夸大其詞、添油加醋式的科技成果報道。可實際上,科技創新漫長而艱辛,每前進一點都殊為不易,一步登天、輕松逆襲的“爽文”劇情,既不符合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也是對科研活動本身的不尊重,必須警惕此種科技成果“爽文風”。
以“中國科技重大突破,宣告石油時代就此接近尾聲”這個標題為例,文章內容是講我國新托卡馬克裝置運行溫度超過1億攝氏度。應該說,這一科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可喜可賀。不過,科研成果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一項科研成果的出現,顯然不能直接和“石油時代就此接近尾聲”畫等號。
科技成果報道刮起“爽文風”,其背后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一些自媒體“博眼球”“蹭流量”。部分自媒體,看到一些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就渲染成“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對一些我國暫時落后或沉寂的領域,則又渲染“差距很大”“被國外甩幾十條街”,用一驚一乍的論調吸引關注。對于部分自媒體來說,捧殺或唱衰都是手段,用極端觀點獲得足夠的流量才是目的。因此鼓噪出的不少荒誕論調,既影響公眾的認知,也讓科研輿論生態更浮躁。
還有部分科技工作者和媒體,過分追求科技成果發布“生動形象”,只說優點,不說短板,從而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等情況。
科技創新需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創新主體和人才的活力進一步釋放,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仍存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等問題。
“重生之我在科研領域當霸總”式的爽感,對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研攻關無益。成果和差距同時存在,進步與焦慮相伴而行,這才是科技創新領域的常態。對于公眾來說,切不可因一項科研成果的落地而盲目樂觀,亦不可因一時的差距而唱衰科研前景。盲目樂觀和過分焦慮,都不利于構建良好的科研輿論生態,而不健康的科研輿論生態對科技工作者來說,也會形成一定的干擾和壓力。
對包括自媒體在內的廣大媒體而言,對科技成果的報道,應該本著“有一說一”的原則,客觀、全面發布相關信息。公眾和讀者也應保持基本的判斷力,不要輕信“爽文風”標題。全社會保持平和、樂觀、謙遜的心態,中國科技創新一定能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評論員楊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