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磴口縣廣袤的農村牧區,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公路如同血脈般貫穿其間。近年來,磴口縣對農村公路實行管養分離、市場化養護,使2000多公里的農村公路成為農牧民群眾出行的便捷通道,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清晨,在縣道X714別磴線上,磴口縣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東地道班班長余萬福每天都會騎上自己的電三輪出發,帶上鐵鍬、掃把,開始一整天巡查、清理路面、修整路肩的工作,如果遇到無法處理的公路病害,他會及時在微信工作群里報告,組織相關人員對公路病害進行養護處理。作為負責22公里農村公路的“路保姆”,他熟悉這條路上的每一段路基、每一個橋涵。“三分建設,七分養護,如果缺少了定期的養護,路會爛得很快。國家投資修好的農村路,我們一定要精心養護好。每天我們都會對公路進行巡查、修復和保養,確保公路的安全和暢通。”余萬福說。
余萬福所在的磴口縣公路段在全區范圍內第一家率先轉制成為民營企業,轉制后利用原有技術人員、養護道班、設備等成立了全縣唯一一家具有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技能的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今年,該公司憑借優異的技術實力和服務質量,再次成功中標,目前養護道路總里程達到437.4公里,覆蓋了全縣主要交通干線。“我們以合同的形式明確了管養內容、管養責任、管養標準,公司的7個道班都配備了專門的責任人和養護隊伍,通過網格化的管理方式,實現了對全縣公路的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保障了公路的安全暢通。”磴口縣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杰說。
2020年,磴口縣出臺多項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規范性文件,全面落實縣、鎮、村三級“路長制”,把“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年度責任目標考核,構建起了“縣道有中心、鄉村有站所”的管理體系。同時,當地政府每年預算支出的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資金都不少于300萬元,并按收入增量的5%逐年遞增,形成了政府財政資金兜底的保障機制。“為真正解決好農村公路養護問題,2020年開始,我們率先嘗試市場化養護模式,實現管養分離,探索形成了“縣道專業化養護、鄉道社會化養護、村道公益性崗位養護”等多元化運行模式。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規范化、市場化工作。”磴口縣交通運輸局公路養護中心主任魏宇堂說。
2021年,磴口縣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縣。作為全區農村公路養護改革的排頭兵,磴口縣率先嘗試市場化養護模式,理順體制機制,實現管養分離,“縣道縣養、鄉村道鄉村養”、專群結合、有路必養的分級管理模式,解決了農村公路“有人管”“有錢養”“養得好”“管長遠”的問題。截至2023年底,磴口縣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2069.6公里,公路列養率達到100%。一個以縣級公路為脈絡、以鄉級公路為延伸、以村級公路為補充的連接國省干道、縱橫鄉鎮村組的農村公路網絡在磴口縣基本形成。